高中 |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如图为某国1939—1951年领土变迁示意图。据图可知(        )

 

["

苏联在战后得到部分领土补偿

","

该国政治中心实现了整体西移

","

该国领土范围较战前得以扩大

","

该国东部边界问题较西部突出

"]
[["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1951年(波兰)。据题干信息可知是1939—1951年领土变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国是波兰,该国西部领土在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相应规定中得到解决,但东部与苏联相邻的领土存在问题,东部边界问题较西部突出,D项正确;

波兰领土变迁图示无法得出苏联是否从中得到领土补偿,排除A项;

从地图信息可以看出描述的是边界线问题,并且结合所学可知波兰政治中心东移,排除B项;

该国领土范围无法从地图信息得知且未涉及到该国边界的前后对比,结合所学可知波兰领土范围缩小,排除C项。

故选D项。

高中 |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作品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建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在雅尔塔会议上,英美苏三国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丘吉尔反对过分分割德国领土,但主张给法国一个占领区,他认为“大国的命运不会取决于他们的技术装备的暂时情况”。据此可知,丘吉尔意在(        ) 英国学者伊恩·肖克在《地狱之行1914—1949》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存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导致欧洲“迥异于前”的根本原因是(        ) 下图漫画中,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正在探视病床上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对“生病”的地球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该漫画反映的是(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5年春,美国国务院仍在研究将萨尔与莱茵河西岸领土割让给法国的可行性,但到波茨坦会议时,美国决策层已倾向把严惩和肢解德国的政策调整为扶植并保存德国的方针。美国对德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