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中不断巩固与壮大,其演进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认同中华优秀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示例1】

角度:统一多民族国家

论题:各封建王朝制定并实施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措施,促进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并设郡管辖。汉朝设大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时三击匈奴,设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管理西域、东北地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朝与地方民族政权保持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管理边疆的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对西藏地区实行了有效行政管理。明朝对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设立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册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通过册封、设置办事大臣加强对西藏、青海地区的管理;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 综上所述,从秦汉至明清,在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推动下,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示例2】

角度:民族关系

论题:中国古代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论述: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在兼并战争和生产力进步的推动下,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改革,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与此同时,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南方的开发。 元朝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

【示例3】

角度:华夏认同 论题:少数民族不断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辽、金、西夏政权通过学习中原典章文化,尊孔崇儒,强调自身已达到“不异中华”的文明程度,以此自居华夏;同时坚持本族旧俗,有意识地保持民族文化传统。 清入关代明,继承了中原王朝的制度与文化,以华夏正统自居,建立空前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综上所述,内迁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加速了自身封建化的进程,增强了华夏认同。

"]]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我们据材料选择论题,材料三个都涉及到民族问题,我们可以从民族与国家的角度分析,可确立的题目为各封建王朝制定并实施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措施,促进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可从秦朝到清朝历代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措施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如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并设郡管辖。汉朝设大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时三击匈奴,设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管理西域、东北地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朝与地方民族政权保持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管理边疆的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对西藏地区实行了有效行政管理。明朝对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设立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册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通过册封、设置办事大臣加强对西藏、青海地区的管理;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 综上所述,从秦汉至明清,在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推动下,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我们可以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可确立的题目为中国古代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可从历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往的方式和影响等角度结合史实分析,最后总结概括即可。具体可阐述为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在兼并战争和生产力进步的推动下,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改革,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与此同时,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南方的开发。 元朝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我们据材料选择论题,材料三个都涉及到民族问题,我们可以从民族认同即华夏认同的观点出发可确立的论题为少数民族不断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华夏认同不断增强。可从历代少数民族对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学习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具体可阐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辽、金、西夏政权通过学习中原典章文化,尊孔崇儒,强调自身已达到“不异中华”的文明程度,以此自居华夏;同时坚持本族旧俗,有意识地保持民族文化传统。 清入关代明,继承了中原王朝的制度与文化,以华夏正统自居,建立空前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综上所述,内迁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加速了自身封建化的进程,增强了华夏认同。

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