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大一统”思想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中的夷夏观,其发展变化,与适应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相一致。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化外主义”的治边观,与此相应地也逐渐形成了自秦汉以后“羁縻而治”的治边思想。儒家坚持“天下大同”的家国观,坚持“有教无类”,将教化与礼、仁相结合,构成礼教的基本要义;儒家在政治上主张“和为贵”,礼教本身也包含着和平主义的特征,儒家所倡导的用夏变夷的民族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邵方《大一统思想与"华夷之辨"》
材料二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政策简表:
时期 | 边疆治理 |
秦 | “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移民垦殖,加强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道(相当于县),对归顺的较大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属国的管理形式 |
汉 | 汉承秦制,在边疆地区设立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西域都护及大量的属国等机构来管理北部、东北和西部少数民族 |
隋唐 | 唐代羁縻府州的数量远超过内地的正州,设立的安南、安西、北庭、安北、安东等都护府,构建了较为规范的藩属体系 |
元 | 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羁縻统治。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赋役税收“比之内地”,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 |
清前期 | 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
清晚期 | 改变前期的“重稳定,轻发展”的治理观念,发展边疆经济和文化,日趋内地化。内地化的“量”不断增加,最终促成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质变 |
——摘编自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夷夏观”的内涵。
内涵:“化外主义”的治边观(或\"羁縻而治”的治边思想);“天下大同”的家国观;和平主义,用夏变夷的民族观。
"]]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逐渐形成一种‘化外主义’的治边观,与此相应地也逐渐形成了自秦汉以后‘羁縻而治’的治边思想”可知,“化外主义”的治边观(或"羁縻而治”的治边思想);根据材料“儒家坚持‘天下大同’的家国观”、“儒家所倡导的用夏变夷的民族观对后世影响深远”可分析出“天下大同”的家国观,和平主义,用夏变夷的民族观等内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特点:治理方式灵活多样;尊重传统,在继承中发展;重视运用经济、文化等手段加强边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互为补充;元以前因俗而治的特征突出,元明清时期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任答两点)
历史意义: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基本的疆域版图。(任答两点)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羁縻府州”、“都护府”等可知,治理方式灵活多样;根据“汉承秦制”,以及羁縻统治的多次出现,可知,尊重传统,在继承中发展;根据“移民垦殖”、“发展边疆经济和文化”可知,重视运用经济、文化等手段加强边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根据材料“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可分析出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互为补充;综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边疆内地一体化趋势更加显著,元以前因俗而治的特征突出,元明清时期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
历史意义:根据“移民垦殖,加强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可以得出促进边疆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根据“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可以得出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边疆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中国基本的疆域版图。
高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