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

当立足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潮流,以强制性方式突入中华大地、裹挟着“天朝上国”踏入“现代化”发展轨道的时候,中西文化发生剧烈冲突,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面对汹涌而来、表现强势的西方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能否救亡图存的质疑声中,“国粹派”“西化派”“折中派”的主张与应对策略泾渭分明。

客观上,起始于鸦片战争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构想行动,使绵延久远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刚刚启程的中国现代化在相互对视中,共同进入一条既要互为助力又难免间有阻滞、既要协调促进又必然存在矛盾的历史通道之中。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抵御外辱、保国保种的历史任务面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渐显不支,中国现代化清理路障、辟出通道的努力亦显坎坷。

——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自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

示例:

论题:传统文化可以推动现代化的发展。

论证: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无法抵御西方工业文明的打击,在经历一系列屈辱之后,中国人开始了学习西方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到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但屡屡受挫。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也日渐式微,甚至出现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虽然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救国御侮之路历经坎坷,但这并不能归咎于传统文化。相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传统文化倡导的责任担当,促使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孜孜不倦探求救国真理;传统的气节思想,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促使中国取得了抵抗侵略的最终胜利;传统文化倡导的诚信理念,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传统的中医药,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矛盾,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的作用取决于我们怎样去选择和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推动现代化的发展。

"]]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首先,阅读材料,确定论题。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介绍了近代以来,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地位日渐式微。再结合近些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国家提倡“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民间也兴起一股国学热,传统文化大有复兴之势。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拟定论题为传统文化可以推动现代化的发展。

再次,根据材料,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阐述中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也日渐式微,甚至出现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另外也应看到虽然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救国御侮之路历经坎坷,但这并不能归咎于传统文化。相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总结归纳,提升主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矛盾,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的作用取决于我们怎样去选择和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推动现代化的发展。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此外,儒学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这表明,汉代(        )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下表是关于“夏”“秋”两字甲骨文的解读。 由此可知,文字的创制反映了(        ) 【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 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        ) 柳宗元认为,生植与灾荒是自然现象,社会的治乱则是人事,“其事各行不相预”,对“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刘禹锡则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学说,人不能干预自然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据此可知,二人的主张发展了(        ) 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语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由此可见,韩愈旨在(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