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表2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表2
内容 | 史籍 |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固争曰:“事急矣!若不行权道,社稷必危。周公圣人,岂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成?若不见听,无忌等将窜身草泽,不得居王左右。”太宗然其计 | 《旧唐书》 |
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侯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 | 《资治通鉴》 |
唐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较为尖锐
","《旧唐书》的相关记载更具真实性
","儒家伦理在唐初遭到了严重破坏
","玄武门之变是一次偶然性的政变
"]两则史籍记录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诸多将领日夜劝李世民采取行动,否则社稷必危,自身也将遭屠戮,可见唐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各方势力冲突激烈,故选A项;
两则材料虽细节表述差异,但核心内容一致,均强调劝谏过程,无法直接证明《旧唐书》更真实,排除B项;
劝谏者引用儒家推崇的周公和舜的事例,恰恰是借助儒家伦理为政变正名,而非破坏伦理,排除C项;
材料显示政变前存在长期谋划与激烈争论,说明是权力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而非偶然事件,排除D项。
高中 |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