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表2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表2

内容史籍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固争曰:“事急矣!若不行权道,社稷必危。周公圣人,岂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成?若不见听,无忌等将窜身草泽,不得居王左右。”太宗然其计《旧唐书》
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侯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资治通鉴》
["

唐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较为尖锐

","

《旧唐书》的相关记载更具真实性

","

儒家伦理在唐初遭到了严重破坏

","

玄武门之变是一次偶然性的政变

"]
[["A"]]

两则史籍记录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诸多将领日夜劝李世民采取行动,否则社稷必危,自身也将遭屠戮,可见唐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各方势力冲突激烈,故选A项;

两则材料虽细节表述差异,但核心内容一致,均强调劝谏过程,无法直接证明《旧唐书》更真实,排除B项;

劝谏者引用儒家推崇的周公和舜的事例,恰恰是借助儒家伦理为政变正名,而非破坏伦理,排除C项;

材料显示政变前存在长期谋划与激烈争论,说明是权力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而非偶然事件,排除D项。

高中 |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唐代在包含“西山诸羌”在内的巴蜀之地设置了数以百计的羁縻府州,并将当地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部落的男子征募为兵,当地少数民族士兵数量维持在3万到6万之间。这些做法(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唐律规定,诸王国府中,均设长史一人掌统府僚、纲纪职务。在渤海都督府内,同样设有长史,且其地位颇高,列于副王之下,居于百官之上。这一设置(        ) 表1为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河北地区主要军镇情况统计表(部分)。这反映出(        ) 武则天当政时,要求县令既要精熟儒家经典,还要熟悉朝廷典章制度和法令法规,熟悉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施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能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对策;玄宗则敕令规定缺乏实际工作历练的年少者,不得出任作为亲民之官的县令。这体现出当时(        ) 唐代《通典》载,剑南道(今四川)承袭汉代锦官制度,“蜀锦”纹样技艺冠绝天下。开元年间,岁贡锦缎十万匹至长安,供宫廷与百官之用,时称“扬一益二”,益州(成都)丝织贡赋占天下三分之一,所产多经蜀道北运。这反映出唐代(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