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南方地区普遍处于“火耕水耨”的状态,但江西至迟在中唐已普遍使用牛耕。唐朝时期,江西已设置秧田,由直接播种转为育秧移栽。元和初年,江西观察使韦丹曾因江、饶等四州早损,于是修造陂堰,大力劝种麦粟。南唐时期,长期为官江西的李中作《村行》诗云:“极目青青珑麦齐,野塘波阔下凫鹭。阳乌景暖林桑密,独立闲听戴胜啼。”此诗描写的是阳春三月景色,正是冬麦生长茂盛时节。乾符二年(875年),唐僖宗称江西等地,米极多,稻米成熟期,米价极低。

——摘编自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隋唐时期,华北与江淮以南不少地区“商贾并凑”,往来贩运。唐代时,“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公私运漕,商旅轴胪相继”。张九龄在《登都城南楼》中称豫章“邑人半胪舰”。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舟船之盛,尽于江西。”司马迁时代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汆”局面,在江西地区已被打破,千里贩运粮食之事在这一地区时有所见。

——摘编自杨雪云等《唐代江西粮食生产与贸易述论》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至五代时期江西农业发展的原因。(6分)

[["

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耕作技术提高;稻麦轮作制的发展;水利设施的建设;北民南迁,补充了劳动力;官方政策的支持;作物品种多样化;江西自然条件与开发。(6分,答出三点即可)

"]]

据材料一“江西至迟在中唐已普遍使用牛耕”可知铁犁牛耕的推广;据材料一“江西已设置秧田,由直接播种转为育秧移栽......大力劝种麦粟”可知耕作技术提高,稻麦轮作制的发展;据材料一“江西观察使韦丹......修造陂堰”可知水利设施的建设,官方政策的支持;唐末五代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补充了劳动力;据材料一“极目青青珑麦齐......阳乌景暖林桑密”可知作物品种多样化;据材料一“阳春三月景色,正是冬麦生长茂盛时节”可知江西自然条件与开发。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至五代时期江西粮食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8分)

[["

表现:粮食价格便宜;贸易规模扩大;贸易网络形成;突破地域限制;商品经济特征明显。(4分,答出四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江西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如造船业、运输业的繁荣;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缓解了区域间的供需矛盾。(4分,答出两点即可)

"]]

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米极多,稻米成熟期,米价极低”可知粮食价格便宜;据材料二“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公私运漕,商旅轴胪相继”“千里贩运粮食之事在这一地区时有所见”可知贸易规模扩大,贸易网络形成,突破地域限制;据材料二“华北与江淮以南不少地区‘商贾并凑’,往来贩运”可知商品经济特征明显。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舟船之盛,尽于江西”可知促进了江西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如造船业、运输业的繁荣;贸易突破地域限制,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据材料二“‘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汆’局面,在江西地区已被打破”可知缓解了区域间的供需矛盾。

高中 |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唐代在包含“西山诸羌”在内的巴蜀之地设置了数以百计的羁縻府州,并将当地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部落的男子征募为兵,当地少数民族士兵数量维持在3万到6万之间。这些做法(        ) 唐律规定,诸王国府中,均设长史一人掌统府僚、纲纪职务。在渤海都督府内,同样设有长史,且其地位颇高,列于副王之下,居于百官之上。这一设置(        ) 表1为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河北地区主要军镇情况统计表(部分)。这反映出(        ) 武则天当政时,要求县令既要精熟儒家经典,还要熟悉朝廷典章制度和法令法规,熟悉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施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能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对策;玄宗则敕令规定缺乏实际工作历练的年少者,不得出任作为亲民之官的县令。这体现出当时(        ) 表2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唐代《通典》载,剑南道(今四川)承袭汉代锦官制度,“蜀锦”纹样技艺冠绝天下。开元年间,岁贡锦缎十万匹至长安,供宫廷与百官之用,时称“扬一益二”,益州(成都)丝织贡赋占天下三分之一,所产多经蜀道北运。这反映出唐代(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