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交通与社会变迁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交通与社会变迁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二

交通与社会变迁

水陆交通的变迁

交通与社会变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25年,乔治·斯蒂芬森第一次实现了蒸汽机车的商业运营,铁路技术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此后英国的铁路建设突飞猛进,从1840年的3218.69千米扩展到1870年的2.5万千米。英国早期私人企业承担了相对大额的铁路建设投资,而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基本只是协调产权问题、保护穷人权益及监管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笑宇《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

材料二

将大规模修筑铁路定为国策后,晚清开启近代中国第一次筑路高潮。由清廷修筑的国有铁路达4955.9千米,其中不少是依据“由腹达边”原则建设的国防铁路干线,即从中心腹地到边疆地区,以期支援边防、拱卫中央。通过军事固边,使边疆成为维护内地安全的屏障。除去干线,部分疆臣也在筹划修建边疆区域内部的边陲铁路,但几乎均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田永秀、刘雨丝《固边治边:近代边疆危机中的铁路功能》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在发展铁路事业方面的差异。(6分)

[["

差异:英国起步早,中国起步较晚;英国主要由私人企业和民间投资,中国由国家主导;英国基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化建设需求,中国更强调国防安全与稳定边疆;英国发展成效显著,中国发展缓慢。(6分,答出3点即可)

(评分细则:若存在完全照抄原文的答案,均是0分。)

本问若答出英国率先发展,中国发展较晚;英国主要基于经济发展需要,中国更强调国防安全;英国主要是私人投资,中国由政府主导等关键字眼即可给满分。

"]]

据材料一“1825年,乔治·斯蒂芬森第一次实现了蒸汽机车的商业运营”、材料二“晚清开启近代中国第一次筑路高潮”可得出,英国起步早,中国起步较晚;据材料一“英国早期私人企业承担了相对大额的铁路建设投资”、材料二“由清廷修筑的国有铁路达4955.9千米”可得出,英国主要由私人企业和民间投资,中国由国家主导;据材料一“实现了蒸汽机车的商业运营,铁路技术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材料二“以期支援边防、拱卫中央”可得出,英国基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化建设需求,中国更强调国防安全与稳定边疆;据材料一“扩展到1870年的2.5万千米”、材料二“但几乎均以失败告终”可得出,英国发展成效显著,中国发展缓慢。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铁路建设“由腹达边”原则践行的影响。(4分)

[["

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近代工业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2分,答出1点即可)因当时条件限制,成效有限。(2分)

(评分细则:若存在完全照抄原文的答案,均是0分。)

本问积极影响若答出促进了交通发展、一定程度上利于近代化、加强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等关键字眼亦可给分;局限性若答出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亦可给分。只答积极影响,未答局限性,最高给2分。

"]]

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近代工业的发展;据材料二“通过军事固边,使边疆成为维护内地安全的屏障”可得出,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据材料二“部分疆臣也在筹划修建边疆区域内部的边陲铁路,但几乎均以失败告终”可得出,因当时条件限制,成效有限。

综上,拟定一个研究晚清铁路建设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

示例

研究主题:晚清时期中国铁路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挑战。(2分)

理由:通过比较两个国家的铁路建设策略,可以深入探讨铁路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防能力以及应对外部挑战中的作用;分析清廷铁路建设的局限性和挑战,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有助于理解晚清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艰难。(4分)

(评分细则:若存在完全照抄原文的答案,均是0分。)

本问是开放性设问,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

第一小问主题,结合所学可得出研究主题,如:晚清时期中国铁路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挑战。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可得出,通过比较两个国家的铁路建设策略,可以深入探讨铁路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防能力以及应对外部挑战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分析清廷铁路建设的局限性和挑战,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有助于理解晚清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艰难。

高中 | 交通与社会变迁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