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法律与教化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武则天时期,徐元庆的父亲被县尉赵师韫冤杀,徐元庆寻机杀死了赵师韫,并投案自首。武则天因其是为父复仇而主张赦免,陈子昂写《复仇议状》,主张对徐元庆“正国之典,置之以刑,然后旌闾墓”。一百年后,柳宗元作《驳复仇议》,认为陈子昂的处置既破坏了礼,又损害了法,进而提出有限制的复仇。“徐元庆案”的百年争议表明唐代(        )

["

探寻礼与刑的协调统一

","

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

追求法律程序公正完备

","

开始尝试“引经注律”

"]
[["A"]]

从“徐元庆案”百年争议中可知,武则天、陈子昂、柳宗元等人皆围绕复仇行为在礼(为父复仇符合礼义)与刑(杀人触犯法律)之间如何平衡展开讨论,陈子昂和柳宗元的主张虽不同,但都在探寻礼与刑的协调统一,故选A项;

儒学自汉代起已通过察举制、乡约等渗透基层,唐代“开始”渗透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重点在礼与刑的平衡,而非法律程序问题,排除C项;

“引经注律”汉代就已出现,并非唐代开始尝试,排除D项。

高中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汉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愿没入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文帝有感于此,下令废除了肉刑”。文帝的这一做法(        ) 《唐律疏议·户婚律》“不言及妄言部内旱涝霜虫”条规定:“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若致枉有所征免,赃重者,坐赃论。”此条款旨在(        ) 曹魏时期的连坐刑罚主要用于谋反、大逆等严重犯罪中,对于一般的盗窃罪不再株连亲族。西晋时明确规定了“除谋反,适养、母出、女嫁,皆不坐父母弃市”。南朝时梁朝规定,“老小”之人不再处于连坐之内。连坐制的变迁(        )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商周时期,法律便规定了“不孝罪”,所谓“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秦律也明确规定:“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这反映了(        ) 《秦律》规定:官吏不得在同一时期从同一户家庭的适龄男子中抽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去服兵役;农田春忙季节,不对百姓随意征发徭役。据此可知,秦朝(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