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黑格尔认为东方的文明是古老的,同时也是停滞的。……我们认为,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的实质,恰恰在于其所具有的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中国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阅历了无数惊涛骇浪,期间有过许多光辉灿烂的时期,也有过不少风雨如晦的朝夕。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在于它历经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在于它屡经考验而能活泼地生存下来。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导论》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文明的发展自拟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示例:

论题:中国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社会出现大变革,秦朝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创新了政治制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汉承秦制,设立中外朝和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唐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保证皇权有效运行,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代董仲舒为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道、法和阴阳五行家等诸家思想,形成了汉代新儒学,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为了加强政治和思想统治,克服儒学自身的理论弱点,面对佛道挑战,宋代理学家做出了又一次理论创新,形成了理学。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学在自我批判和创新中,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文明总是在传承创新中前行,并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文明。

"]]

本题为评论解说题。时空为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的实质,恰恰在于其所具有的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可确定论题:中国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其次,结合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的实质,恰恰在于其所具有的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社会出现大变革,秦朝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汉承秦制,设立中外朝和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唐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汉代董仲舒为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大一统思想为基础等;根据材料“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在于它历经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在于它屡经考验而能活泼地生存下来”可知,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面对佛道挑战,宋代理学家做出了又一次理论创新;明清之际,儒学在自我批判和创新中,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等。最后,进行总结概括,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文明总是在传承创新中前行,并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文明。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秦末汉初,有四位名士因不满秦的暴政而隐居于商山,史称“商山四皓”。在出土的画像砖中,汉代的“四皓”庄重严谨、束发戴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皓”则长发披肩、宽衣博带、率真自然(如下图)。“四皓”形象的变化折射了(        ) 商朝以前,中原地区礼节中的标准坐姿是“跽坐”(即屈膝跪坐),而山东东夷地区则流行更为舒适的“蹲踞”。随着商王朝的征服,“跽坐”行为逐渐向周边传播,至中商时期已在东夷地区普及。这反映出(        ) 明代,广东新会人陈献章从“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本心论出发,提倡“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反对外向求道,认为“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下列观点与该主张最接近的是(        ) 高阳太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录入大量可备荒救急作物的种植与食用方法。他还援引古训强调:“田者不强”,就不会有充足的粮食;将相之“德”不彰,事业就不会有成,于己于国都是不利的。这表明(        ) 昆仑山是华夏神话中的神山,其所在地起初并未确定,一说在宗周西陲,又有说在西戎之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报告黄河源于于阗南山,汉武帝根据“昆仑之邱……河水出焉”的记载,将河所出的于山命名为昆仑山。昆仑山的命名(        ) 清朝皇宫中的懋勤殿位于乾清宫西侧,是一个以文化功能为主的宫室。皇帝在此殿的大多数活动与政治关系不大,但每年秋季处理死刑案件的最终裁决都要在此进行,因为刑杀在古代属于阴事,五行类象中对应方位为西方。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