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秦末汉初,有四位名士因不满秦的暴政而隐居于商山,史称“商山四皓”。在出土的画像砖中,汉代的“四皓”庄重严谨、束发戴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皓”则长发披肩、宽衣博带、率真自然(如下图)。“四皓”形象的变化折射了( )
“商山四皓”画像砖(南朝)
思想多元发展
","南北文化融合
","民族交流加深
","庄园经济盛行
"]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强调礼制、秩序和规范,因此“四皓”形象庄重严谨、束发戴冠,符合儒家对士人仪态的要求,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道家思想复兴(如崇尚自然、追求超脱),佛教也开始广泛传播,士人阶层逐渐突破儒家礼法的束缚,推崇率性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领域的多元交融(儒、道、玄、佛共存)直接反映在艺术创作中,“四皓”形象的飘逸洒脱正是当时思想自由、多元的体现,故选A项;
材料中“四皓”形象的演变是时间纵向的变化(从汉到魏晋),而非南北地域文化的横向融合,排除B项;
“四皓”作为汉族隐士的象征,其形象变化(如宽衣博带、长发披肩)源于本土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与少数民族文化关联较小,且胡服多为紧身窄袖,与题干中“宽衣博带”风格相反,排除C项;
材料中的画像风格变化(从严谨到率真)反映的是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与庄园经济的关联性较弱,经济形态对艺术表现的影响不如思想领域直接,排除D项。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