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明代,广东新会人陈献章从“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本心论出发,提倡“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反对外向求道,认为“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下列观点与该主张最接近的是( )
知行合一
","心外无理
","知先行后
","格物致知
"]由“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反对外向求道”、“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可知,这是明代心学的主张,强调静坐以反省内心,探求理的途径是向内而不是向外,这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最接近,故选B项;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有关心学的主张,但这一主张强调的是人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的关系,而不是反省自己内心以探求理的途径,所以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知先行后是讲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寻求天理的途径,所以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认为探求理的途经是向外,而不是向内,所以D项与题干所述主张不符,排除D项。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