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9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知识界对“民主”概念多半囿于介绍而缺乏认同感,“民主”一词在文献中数量不多(        )

["

君主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

救亡图存道路发生变化

","

民主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

民主共和政体已经确立

"]
[["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知识界对‘民主’概念多半囿于介绍而缺乏认同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知识界对“民主”缺乏认同感,从侧面体现出甲午战后,救亡图存的道路发生了转变,B项正确;

此时仍是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对民主思想的普遍认同,排除C项;

D项不符合史实,此时仍是清政府统治,排除D项。

故选B项。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据统计,1843~1860年间,通商口岸共出现了434部西方作品的译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宣传基督教的作品,其余大部分是科学著作。1860~1900年间,有关西方作品的数量激增,在约555部翻译作品中,有387部科学和技术作品,有123部作品的主题可归类为人文和社会科学。这一变化缘于(        ) 1920 年2月浙江爆发的“一师风潮”,缘起于浙江教育厅不顾学生反对撤换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一事。经亨颐主张改革国文课教学,支持传播新思想,创办进步刊物,成为浙江“主持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  4月17日,“一师风潮”终以学生的胜利而告终,全校复课。这表明当时的浙江地区(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针对晚清列强环同的危局,同样心系富强的“清流派”代表张佩纶,专注于从《管子》中进行学术探索,提出“以政教言之,言自强者无非西法是尚,求其能通古今利害以自强者,无有也”。他既认为“欲求坚甲利兵……则必以炼铁为第一要义”,又着力发《管子》中的“牧民”之意,认为富国之术“虽通鱼盐之利,而实重仓廪之储”。以下对张佩纶思想解读不正确的是(        ) 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持此主张,直接目的是(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