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本来是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标的,但因为广大民主没有觉醒,民主制度缺乏社会根基,少数人的革命只是改换了政权的名号,民主制度之实,杳不可得。用陈独秀的说法,“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当时中国的先觉分子认识到,徒有共和国的名号是没有用的。要使中国真正从专制、落后、腐败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走上民主、富强之路,必须使中国国民之大多数,清除其头脑中的专制主义余毒,树立民主共和的理想,从而为民主共和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左玉河《五四那批人》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提炼出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中外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论题:摆脱专制思想束缚是建立真正民主制度的重要前提。

论述:在近代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后,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虽然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但最终都宣告失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其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由此,他们掀起了批判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反观西欧国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先后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把人们从宗教神学、天主教会、专制思想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西欧随之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且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随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政治。

综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民众思想,才能建立起理想的社会制度。

"]]

根据材料“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因为广大民主没有觉醒,……民主制度之实,杳不可得。……要使中国真正从专制、落后、腐败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走上民主、富强之路,必须使中国国民之大多数,清除其头脑中的专制主义余毒,树立民主共和的理想”,结合“新文化运动背景”所学知识,可得出摆脱专制思想束缚是建立真正民主制度的重要前提。可以此为论提,结合“中国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西欧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等正反两个方面的例证,论证思想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据统计,1843~1860年间,通商口岸共出现了434部西方作品的译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宣传基督教的作品,其余大部分是科学著作。1860~1900年间,有关西方作品的数量激增,在约555部翻译作品中,有387部科学和技术作品,有123部作品的主题可归类为人文和社会科学。这一变化缘于(        ) 1920 年2月浙江爆发的“一师风潮”,缘起于浙江教育厅不顾学生反对撤换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一事。经亨颐主张改革国文课教学,支持传播新思想,创办进步刊物,成为浙江“主持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  4月17日,“一师风潮”终以学生的胜利而告终,全校复课。这表明当时的浙江地区(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针对晚清列强环同的危局,同样心系富强的“清流派”代表张佩纶,专注于从《管子》中进行学术探索,提出“以政教言之,言自强者无非西法是尚,求其能通古今利害以自强者,无有也”。他既认为“欲求坚甲利兵……则必以炼铁为第一要义”,又着力发《管子》中的“牧民”之意,认为富国之术“虽通鱼盐之利,而实重仓廪之储”。以下对张佩纶思想解读不正确的是(        ) 19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知识界对“民主”概念多半囿于介绍而缺乏认同感,“民主”一词在文献中数量不多(        ) 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持此主张,直接目的是(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