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华夏民族—汉民族—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一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变化:联系日益密切,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注:点到华夏认同观念即可)
影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华夏族发展壮大;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任答2点即可)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系日益密切,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根据材料“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华夏族发展壮大;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等角度进行说明。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特点:是民族危机的产物;萌芽时间晚;由精英阶层逐步扩散到人民大众;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目标;具有阶段性。(任答3点)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可知,是民族危机的产物;根据材料“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可知,萌芽时间晚;根据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可知,由精英阶层逐步扩散到人民大众;根据材料“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可知,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目标,以及具有阶段性。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