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的生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的生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二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的生活

不同民族、国家的互动推动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成果中,包含了许多民族的贡献在内。现今汉族人民的主食稻和麦,在我国首先是百越族栽培的。大豆与从东北地区的山戎传进“戎菽”有关。棉花、甘蔗、茶树等重要经济作物的利用,也以少数民族为早。对古代农业起革命作用的生产工县是铁器,而春秋时代冶铁业最发达的是苗蛮系统的楚国。最初的水利灌溉,大概也是从楚越等地发展起来的。汉唐畜牧业的兴盛直接与少数民族传进良种良法和优良饲料有关。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之所以首先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形成,与这里地处中原,便于各地区各民族农业文化的交流与融会有关。我国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既以南方土著民族长期积累的水稻栽培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又与南迁的北方人带来的先进工具和技术有关。

——摘编自林甘泉、张海鹏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材料二

明朝时,玉米传入中国。关于明人玉米食用口味方面的描述,王世懋说“煮食之味”不如芡实,李时珍说“炒拆白花”,王象晋说“蒸麦面时少加”掺和,因而各地传种的积极性不高,更多应如《(顺治)招远县志》所说,“田畔、园圃间艺之”,传播十分缓慢。这种情况在清初仍无明显变化。清中叶后玉米种植兴起,……“价视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正如郭松义先生所说,我国“玉米的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也就是乾隆中期到嘉庆、道光时期”,清乾隆以来各地方志记载繁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程杰《明朝玉米传入与传播考》

材料三

在端牢自己饭碗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全球粮食治理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在利比亚、塞内加尔,中国项目专家组示范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及其栽培技术,创造了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新纪录。农田水利、农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中国专家在多个领域向非洲受援国示范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水稻、玉米、水果、蔬菜等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中非科技小院”农业教育项目2019年启动,主要向非洲招收农业专业学生来华留学。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粮食合作与援助不仅明显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粮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充分展现了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摘编自施维、张伟宾《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两种农业技术体系。根据材料一、概括“许多民族”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成果的“贡献”。

[["

两种农业技术体系: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

贡献:主要粮食作物的栽培和资源利用;重要经济作物的利用;铁制农具的生产;水利工程的发展;畜牧业的兴盛。(任答4点)

"]]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两种农业技术体系:据材料一“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首先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形成……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第二小问贡献:据材料一“现今汉族人民的主食稻和麦,在我国首先是百越族栽培的”得出主要粮食作物的栽培和资源利用;据材料一“棉花、甘蔗、茶树等重要经济作物的利用,也以少数民族为早”得出重要经济作物的利用;据材料一“春秋时代冶铁业最发达的是苗蛮系统的楚国”得出铁制农具的生产;据材料一“最初的水利灌溉,大概也是从楚越等地发展起来的”得出水利工程的发展;据材料一“汉唐畜牧业的兴盛直接与少数民族传进良种良法和优良饲料有关”得出畜牧业的兴盛。

根据材料二、指出地方志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分极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及其原因。

[["

史料价值:地方志是官修文献史料,相对客观,对研究行政区域各方面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状况:明朝时期,因食用口味不佳,只在田边蔬菜园小规模种植,传播缓慢;清朝中叶以后得到大规模推广。

原因:玉米价格低廉,方便食用,可满足底层人民温饱;玉米耐旱高产,适应性强;清朝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尖锐,资源危机显露;经济作物的市场需求促进玉米种植。

"]]

本题是综合题之情境活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地方志是官修文献史料,相对客观,对研究行政区域各方面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第二小问状况:据材料二“明人玉米食用口味方面的描述,……“煮食之味”不如芡实……因而各地传种的积极性不高……‘田畔、园圃间艺之’……传播十分缓慢”得出明朝时期,因食用口味不佳,只在田边蔬菜园小规模种植,传播缓慢;据材料二“清中叶后玉米种植兴起”得出清朝中叶以后得到大规模推广。第三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价视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农家之性命也”得出玉米价格低廉,方便食用,可满足底层人民温饱;结合所学,从玉米的适应性、人地矛盾、市场需求方面分析,得出耐旱高产,适应性强;清朝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尖锐,资源危机显露;经济作物的市场需求促进玉米种植。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全球粮食治理”上采取的举措。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参与中非“粮食合作与援助”的意义。

[["

举措:对外提供粮食援助;外派农业技术专家;在多个领域向受援国推广农业技术;培养农业技术人员。(任答3点)

意义:践行了“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了中非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任答3点)

"]]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三“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得出对外提供粮食援助;据材料三“中国项目专家组”得出外派农业技术专家;据材料三“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及其栽培技术”“农田水利、农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中国专家在多个领域向非洲受援国示范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得出在多个领域向受援国推广农业技术;据材料三“向非洲招收农业专业学生来华留学”得出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三“创造了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新纪录”“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得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据材料三“充分展现了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出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从中非关系、世界发展方面分析,得出践行了“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了中非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中 |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的生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下表为不同地区出土的人骨样本中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统计表。据此可知(        ) 中国古代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村落的涝池在暴雨或淫雨季节,不仅要蓄水防洪,还承担牲口用水、灌溉等功能;在枯水季节,村民铲出池里的污泥当肥料;久旱不雨时,涝池又成为村民祈雨场所。这一现象反映出该地区(        ) 1494年,哥伦布在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中提到:“粮食应该继续运到这里,直到我们在这里播种和栽种的收获为止……还要公母都有的牛犊,前来的每一艘船都应该带上公驴和母驴、母马,以便运输重物和干地里的活。要知道这里没有能助人一臂之力且对人有益的役畜。”这份报告可以说明(        )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早在距今5000年前后小麦就已传入中国境内,但受整粒蒸煮的饮食习惯的限制,小麦口感不佳,难以消化,多用于喂养牲畜,其在中国的推广经历了反复甚至倒退。与春秋战国相比,汉初小麦种植规模明显缩小,其主要原因是(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人庄季裕的《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于是竞种春稼(春小麦),极目不减淮北。”这说明,江南地区(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