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宋时期有朝臣上疏中提到:“盖祖宗朝赐予之费(岁币),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由此可知,榷场的设置(        )

["

带有浓厚的政治斗争意蕴

","

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

","

保证了宋朝财政收支平衡

","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
[["A"]]

从材料“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可知,北宋通过榷场贸易获取的收益用于支付岁币,宋朝认为自己并未受损,这表明榷场不仅是经济交流场所,更带有与辽夏等政权政治周旋的意图,故选A项;

榷场虽促进物资流通,但材料强调其用于岁币的政治功能,而非直接满足民众需求,排除B项;

材料仅说明岁币来源,未涉及宋朝整体财政收支状况,无法推断平衡与否,排除C项;

榷场客观上促进商品交换,但材料核心是其政治功能,而非经济规律驱动的自然发展,排除D项。

高中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某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墓志题为“开元十二年岁次己酉甲子廿日故翊卫张大良之灵”,同时出土庸调布一件,布的一端见楷体墨书:“河南府长水县归仁乡刘元楷”,墨书上钤朱色篆文“长水县印”一方,下有倒写草书“行达”二字。这可以用来佐证(        ) 北京地名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阅读下表,对应正确的是(        ) 唐朝置羁縻州,授予各民族首领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此外,“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归其土俗”。这说明,羁縻州制度的推行(        )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后,在设置安西都护府的同时给予高昌部分旧官人和有威望的民间领袖以官职,这些做法(        ) 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以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允许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如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后,设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其首领“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吐谷浑内附后,诺曷钵可汗仍主其地,“奉中国正朔,子弟入侍长安”。材料表明唐朝(        ) 史载,唐朝中后期,“海外杂国若耽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腊、干陀利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或时候风潮朝贡。蛮胡贾人,舶交海中。”基于这一情形,唐政府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