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是开放包容的,但包容并不意味着主体性的消失。中华文明早已建立起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明主体性。坚守而不保守、自信而不自大是中华文明主体性的主要原则。就文明的自主性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而言,文明的自主性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有了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坚定的自我。就文明的开放包容性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而言,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

从材料中提取论点,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示例:

论题:兼收并蓄、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论述: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不仅在于中华文明发展始终坚持主体性,也在于我们对世界其它文明的兼收并蓄、发展创新。 两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葡萄、石榴西域物质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引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士大夫阶层积极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开拓了国人视野。

但中华文明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也十分注重结合国情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体现了坚持文明的主体性不变基础上的守正创新。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步本土化,形成了禅宗,对中国思想与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总之,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秉承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采取开放的姿态与包容的胸怀。我们应该坚持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以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更高的文明。

(其它论题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中国。首先,根据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论点,根据材料“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是开放包容的”“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和所学可拟定论题为,兼收并蓄、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兼收并蓄、守正创新两方面,列举丝绸之路、西学东渐、佛教本土化、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史实进行分析。最后,小结升华论题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秉承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采取开放的姿态与包容的胸怀。我们应该坚持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以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更高的文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