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哪吒的原型最早可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的“那吒”,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为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属夜叉神体系。早期佛经描述其形象凶恶忿怒,三头八臂,手持日月法器,腰缠迦龙,职责是降服邪魔、护卫佛法。其形象传入中国后,民间传说加“口”字旁,逐渐固定为“哪吒”,寓意“叱咤鬼神”之力。作为中国传统神话中的标志性人物,历经千年演变,到清代形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孩童形象,期间融合了多元文化、宗教思想与社会价值观,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艺术发展的缩影。

不同时期文艺作品中的哪吒形象

唐朝《开元传信记》载:“毗沙门天王第三子哪吒,护持佛法,拥护国土。手持金刚杵,足踏夜叉鬼。”
宋元《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哪吒为道教神祇:“中坛元帅哪吒,五帝驾前大罗仙……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现法相。”
明朝《封神演义》第12回描写哪吒自刎:“李靖!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相干碍,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今日拿你,报一鞭之恨!”
清朝京剧《哪吒闹海》戏文:“俺本是陈塘关总兵子,七岁敢把龙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绫困住老龙皮!”

根据材料,概括文艺作品中从唐至清哪吒形象的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吒形象演变的原因。

[["

形象演变:唐代哪吒作为佛教护法神形象;宋元发生道教化转型;明代强化了伦理冲突(父权制度的反叛者);清代世俗化、英雄化。

原因:佛教本土化;理学的影响;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市民审美趣味的变化。

"]]

本题是对比题、背景题。时空是唐代至清代(中国)。演变:根据材料“护持佛法,拥护国土”可知,唐代哪吒作为佛教护法神形象;根据材料“《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哪吒为道教神祇”可知,宋元发生道教化转型;根据材料“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相干碍......今日拿你,报一鞭之恨!”可知,明代强化了伦理冲突;根据材料“京剧《哪吒闹海》”“七岁敢把龙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绫困住老龙皮”可知,清代世俗化、英雄化。演变原因:结合所学儒、佛、道发展的史实可知,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态势,可知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发展的影响;反映出佛教本土化;明代哪吒“剔骨还父”的情节突显了儒家孝道困境,暗含对父权制度的反叛,体现了对封建制度的抗争,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衰落;结合所学清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适应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市民审美趣味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作品中哪吒形象的演变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的史料价值。

[["

史料价值:文学艺术作品属于二手史料,哪吒形象的演变对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唐代哪吒仍为佛教护法神形象,可用于研究唐代佛教传播与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宋元哪吒实现道教化转型,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态势,可用于研究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发展;明代哪吒“剔骨还父”的情节突显了儒家孝道困境,暗含对父权制度的反叛,对于研究明代个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清代哪吒形象以京剧为载体,突出了反抗强权的精神,对于研究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影响力的增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艺作品还带有作者个人鲜明的主观意识,运用其研究历史时需与其他史料相印证,辨别其真伪。

"]]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属于史料价值类题目,需要明确史料类型及总的价值,分析史料内容进而评估史料价值和局限。结合所学可知,从史料类型看属于二手史料,其中哪吒形象的演变对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哪吒仍为佛教护法神形象,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出佛教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调适,可用于研究唐代佛教传播与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宋元哪吒实现道教化转型,出现“割肉刻骨还父”情节,结合所学儒、佛、道发展的史实可知,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态势,可用于研究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哪吒“剔骨还父”的情节突显了儒家孝道困境,暗含对父权制度的反叛,结合所学心学的背景和李贽的思想可知,这对于研究明代心学思想对程朱理学的冲击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哪吒形象以京剧为载体,突出了反抗强权的精神,结合所学清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可知,适应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市民审美趣味的变化,对于研究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影响力的增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哪吒形象的演变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还体现了文学艺术形式的演变。但是,作为二手史料,文艺作品还带有作者个人鲜明的主观意识,运用其研究历史时需与其他史料相印证,辨别其真伪。

高中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