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子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 句子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积累

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斯奈德有一首题为《桶上痕》的小诗,全诗仅三行,直白且通透,充满了自然生趣,干干净净又清清爽爽,语言也毫无费解之处。从形式上看,诗人耍了些小花招儿:他故意没有使用传统的左对齐的文字排列方式,而是以一种参差错落的形态呈现诗歌,同时又模仿了啄木鸟在桶上啄出的凹痕。这一形式所制造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感给诗歌增加了动感和活力。它上下摇摇晃晃,但又稳稳当当,整个结构产生了一种微小的能量——也许它的形状就像一只正在“笃笃”啄木头的啄木鸟。

,诗中也有一个微小的线性时间结构,,这三行诗写的依次是“声”“鸟”“景”。先是未见其鸟先闻其声,诗人远远听到了“笃笃”之响,然后意识到是啄木鸟在啄桶,最后将目光转移到了森林,诗人听到林中传来的阵阵回声。这个次序有点儿像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中的倒装,这个写景颇有几分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妙趣。往深处想,诗人必定十分熟悉此处的环境,亦不是第一次听到啄木鸟将桶啄出凹痕的声音,不然“桶”“啄木鸟”“啄桶声”都是未知数,猜测的难度增大了——他看不到桶,又如何知道啄的是桶?还啄出了一个凹痕呢?也许之前他曾看到过桶上的凹痕,所以才猜出是啄木鸟干的“好事”;也有可能,诗人曾恰巧瞥见了啄木鸟从“犯罪现场”飞离的踪影。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下列选项中符合《桶上痕》的内容和形式的一项是(        )

["

","

","

","

"]
[["A"]]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之理解分析图表的能力。

由第一段中的“他故意没有使用传统的左对齐的文字排列方式,而是以一种参差错落的形态呈现诗歌,同时又模仿了啄木鸟在桶上啄出的凹痕”可知,这首诗的诗句排布参差不齐,据此排除BD。

由第二段中的“这三行诗写的依次是‘声’‘鸟’‘景’……诗人听到林中传来的阵阵回声”可知,诗中应先写听到了声音,然后写鸟,即啄木鸟,最后写目光转向森林,听到回响,据此排除CD。

故选A。

独立语是句子的特殊成分,与句内的其他成分不发生结构关系,在表意上有特定的作用。请分析第二段中两个加点的独立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

①“不难看出”表示肯定的语气,说明某种结论或观点很容易得出,强调了“诗中也有一个微小的线性时间结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②“表面上看”表示从浅层面上看能够得到的印象或结论,这里指诗歌内容是以“声”“鸟”“景”的顺序呈现的,同时暗示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内容,也提示后文有对诗人为什么如此写作的猜测。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两个加点的独立语都属于插入语,它的作用是使句子表意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

“不难看出”与“毫无疑问”“不用说”意思接近,作为句子的独立成分,表示肯定和强调的语气,强调下面的观点“诗中也有一个微小的线性时间结构”容易得出,显而易见。

“表面上看”指的是下面谈的三行诗的内容“依次是‘声’‘鸟’‘景’”,是就浅层次进行分析。与之相反的深层分析,如“妙趣”“诗人必定十分熟悉此处的环境”等,需要读者去“猜测”,而且“猜测的难度增大了”。作为句子的独立成分,它暗示了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

| 句子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