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赏析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 材料赏析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运用

材料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邦媛教授是台湾文学和教育界一位 ① 的前辈,弟子门生多恭称她为“齐先生”。齐先生在她二十五万字的自传《巨流河》里,回顾了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

《巨流河》是一本惆怅的书。齐先生六岁离开家乡辽宁,以后十七年辗转大江南北;在极偶然的机会下到台湾大学任教,未料就此定居超过六十年。东北与台湾,一个是她魂牵梦萦的原籍,一个是她 ② 的所在,都是“故乡”。《巨流河》不光记录了齐先生 ③ 的人生轨迹,也透过个人遭遇触及了现代中国的种种转折。书中写道:

“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一百多架分炸四川各地,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一周之间,夜以继日,无六小时之间隔。重庆市内饮水与灯光皆断,人民断炊,无家可眠,如在炼狱,但在这种凌虐下,抗战意志却更为坚强。”

“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更要发出怒吼。

回顾战争中的混乱和死亡,齐先生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召唤着生命的韧性和尊严。这个声音,如此悲伤,如此冷静,如此独特。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

①德高望重 ②安身立命 ③颠沛流离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齐邦媛教授是台湾文学和教育界一位……前辈”主要表明齐教授的声望高,可用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很有声望。

②根据“东北与台湾,一个是她魂牵梦萦的原籍,一个是她”主要表明台湾是齐教授的生活的地方,可用安身立命。安身立命 :安身,有容身的地方;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③根据“《巨流河》不光记录了齐先生……的人生轨迹”主要用来形容齐教授的一生的经历。根据第一段“齐先生在她二十五万字的自传《巨流河》里,回顾了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可知齐教授的一生辗转坎坷,可用颠沛流离。颠沛流离:颠沛,穷困;流离,因为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文中加点处写时间用了“至十三日”,而没用“到13日”,作者为何这样写?

[["

①“到13日”较口语化,“至十三日”更书面典雅;②“至十三日”用汉字描述时间,与前文的时间词“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在表述上保持行文风格的一致;③“至十三日”与后文的多个四字句保持结构上的整饬,简洁有力,既兼顾了史料性质,又显示出文学风采。

"]]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文章开篇说“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用汉字描述时间,是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时间和事件,表达庄重和严肃的氛围,后来用“至十三日”的汉字来描述时间,这就与前文的时间词在表述上保持行文风格的一致。

“至十三日”更具书面语言的典雅之感,后文之中“一周之间,日以继夜”“人民断炊,无家可眠,如在炼狱”都是使用多个四字句保持结构上的整饬,都是短句,结构简单,句义明晰,简洁有力,既兼顾了史料性质,更显示出文学风采。

如使用“到13日”,显得较为口语化,与后文的语言风格等不一致。“13日”的表达也与文中时间词的表达方式不一致。

文中画横线部分强有力地回应了前文“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

①运用转折关系的表达展示中国人直面死亡的勇毅。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幸存者愈磨愈强,毫不畏惧。②运用假设关系的表达进一步展示中国人的抗战意志。幸存的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尚不服输,更何况其他成年人呢?③运用递进关系的表达具体展示中国人的抗战心防。中国人不仅有不服输的精神,更要怒吼回击敌寇。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逻辑关系的能力。

根据关联词“但”可知,“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运用了转折关系的表达。作者通过“但”这一转折连词,强调了后者“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这种“愈磨愈强”的生命力,使中国人在面对“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这一困境,面对“日夜由天而降”的死亡时,都不会畏惧。

根据关联词“即使……也……”可知,作者运用了假设关系的表达。“只有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看似力量无比渺小、生命无比脆弱,但他们都能以不服输的精神去面对日军“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的行径,其他更为年长、更有力量的中国人的态度和精神也就可见一斑了。

根据关联词“也……更……”可知,作者运用了递进关系的表达。这些看似弱小的十七八岁的年轻人,面对日军“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的丑恶行径,不仅不会被压倒,反而能以不服输的精神来抵抗,更能用“发出怒吼”给予有力的反击。

| 材料赏析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