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内容理解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内容理解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内容理解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晰可见。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数亿年。2013年,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离阳光的洞室中飘荡。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着绳索滑到了一个空旷的圆形石室,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球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让我们无法再忽视,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而在于它们非常持久,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它的载体是岩石、冰川、钟乳石、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深时通向过去也通往未来,五十亿年后,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我们正踮着脚站在边缘处。

我们要警惕这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时的视角来看,我们原本认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便有了生命。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充满生机。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山脉经历着蜷缩与伸展,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

(摘编自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王如菲译)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罗伯特·麦克法伦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世界,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

","

东西伯利亚森林中巨型坑洞“张开了血盆大口”,“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当面对这种环境异变时,人们会感到惊愕与恐惧。

","

冰盖下冷战时期的导弹基地等,可能有朝一日会带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隐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

"]
[["A"]]

A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文本的第三段:“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由此可知,选项A前半部分“罗伯特·麦克法伦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世界”的表述是准确的,但是作者并不认同乔治·佩雷克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的观点。因此A项后半部分的表述“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是不正确的。

B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文本的第四段:“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由此可推知,当人们目睹东西伯利亚森林中的巨型坑洞这种环境异变时,应该会感觉到惊愕与恐惧。因此B项的表述正确。

C项的相关信息同样来自文本的第四段:“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同时再结合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这两项信息叠加在一起,可以推出C项的表述正确。

D项的表述综合了全文的相关内容。文本第一段,作者下到距地面十码,入迷地观察那里闪闪发光的石灰岩层;文本第二段,作者在意大利北部,沿着绳索下滑到了地下一千英尺的圆形石室进行科学探索;文本第五段,作者介绍了“深时”这一概念,它是地下世界的纪年。考生借助这些信息可以推知,D项前半部分“‘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和认知”的表述是正确的。

文本第三段也谈到:“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由于进入地下世界的困难,长久以来,地下世界成为一种象征,它有时象征着黑暗与死亡。但除此之外,我们脚下的世界也珍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文本第四段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遗迹,如“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因此D项后半部分的表述也是正确的。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仰头可以看到星星的光芒,而低下头只能看见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作者借此阐释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

","

为了说明地下世界的神秘性,第二段列举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重庆的洞穴网络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地下石室三个例证。

","

下面的说法体现了第三段的中心论点:说起地下世界,恐惧和厌恶是人们的惯常反应,它总是与恐怖、黑暗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

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

"]
[["B"]]

A项来自文本的第一段:“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晰可见。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作者借用这种形象的表达确实可以阐释文本的第一句话“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但是通读全文,我们发现文章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和认识地下的世界,同时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种种行为,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后世营造更好的生存空间。这样看来,“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这一观点就显得过于片面,不能作为本文的核心观点,因此A项不正确。

B项来自文本第二段。生态学家在最近二十年逐渐发现了林地土壤中真菌网络的神秘性,在我国重庆也发现了神秘的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作者在意大利北部前往一千英尺的地下石室去探索其内部的秘密。可见,尽管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但是人类通过不断地探索,依然可以发现它们的神秘之处。因此B项正确。

C项中“说起地下世界,恐惧和厌恶是人们的惯常反应,它总是与恐怖、黑暗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表述,与文本第三段开始部分的内容非常接近:“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但是作者在下文陈述了本段的中心论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因此C项是不正确的。

D项来自文本的第四段。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与文本中格陵兰岛西北部冰盖下的导弹基地这一例证紧密相连,可以看出,其言论主要是说明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的导弹基地,“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而一旦被唤醒就可能给人类世界带来重大灾难,这是科普作家与考古学家对人类命运的一种共同的担忧。但是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内容。因此D项是不正确的。

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请根据文本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

一种行为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

","

一种行为是任凭宇宙和地球自然衰亡而什么也不做

","

另一种行为是反思我们和地球、万物的关系,思考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而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动。

"]
[["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于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自然界产生了一系列令人惊惧的现象,在文本的第四段,作者用三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原本寒冷的东西伯利亚的森林中,由于温度升高,土地不断软化,以至于产生了巨型的坑洞;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各种建筑遗迹陆续被揭开面纱;在格陵兰岛西北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盖不断融化,储存着数十万加仑化学污染物的导弹基地即将重见天日。这些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以深时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不应该逃避麻烦重重的当下,而需要不断去努力,有所作为,积极行动起来,以防止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我们现在能做的有很多,对绿水青山、蓝天大海的爱护,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等,争取为当下以及后世营造更好的生存空间。这是答案的第一点内容。

以地质学的尺度来衡量,人类可能终将从地球上消失,一些人会悲观地认为: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会落人黑暗,人类也将面临危险,那我们人类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由此这些人悲观地推演出,在最终的毁灭前,一切生命都毫无意义和价值,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破坏,对于这个星球极其漫长的进化演变而言,微不足道。因此有一部分人会选择逆来顺受,对危机无动于衷。这是答案的第二点内容。

高中 | 内容理解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