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内容理解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内容理解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内容理解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是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和民众其他的生活手段、诉求融为一体,并非单纯的创作和审美过程。民间文学是文学,但又确实溢出了文学。自古以来,民间文学是民众进行生产和娱乐的基本方式,其表演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和抗争,以及各种仪式活动紧密相伴,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和意义,可谓之“民间文学生活”。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美国著名学者休斯顿·史密斯认为:“熟悉的话题可以通过新鲜的措辞而重新赋予生气。节奏可以引进来,配合以抑扬、顿挫、重音,直到说话近乎吟诵,讲故事演变成了一种高深的艺术。”在日常交流时,一句通常的话语一旦“近乎吟诵”,并产生了感染力,引起在场者的共鸣,其文学性便油然而生。

鲁迅有一段话引述极为广泛:“我们的祖先,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杭育杭育派”常作为文学起源于劳动的依据。鲁迅的文学立场显然是作家文学的,以为“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才是文学。

鲁迅这类作家的文学观一直得到民间文学界的热烈响应,以为停留于口头上的“杭育杭育”不是文学,更无以成“派”。于是,一提及民间文学,人们就会列举许多文本,诸如《白蛇传》《鲁班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并用书名号将文本的名称标识出来。在呈现样式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没有区别。而且,一旦采风记录下来,这一文本便成为经典,被学者反复引用,那些口耳相传的处于生活形态的民间文学反而陷入被遗弃的境地。

“杭育杭育”只是象声词,并无实际内容,但从“大家抬木头”的语境中爆发出来,便充满文学的情愫。在生活世界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民众在从事民间文学活动时,并不把它当作艺术创作来对待,民间文学创作常常是伴随着生产或其他活动一道进行的。

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只有摆脱文本的束缚,才能进入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文本植根于表演语境,两者本为一体,失去表演语境,文本就可能难以被正确理解。表演者和观众共同完成文本的生产,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行为。如果把民间歌谣从它生存的具体环境中抽取出来,没有“眼神交流”“声音的融合”“活跃气氛”“舞蹈的节奏”等等,只有记下来的歌词,那么其艺术魅力必然大为减弱。

文学或审美的属性不能涵盖民间文学所有的特征,甚至也非其突出特征。就最简单的民间文学文类“讲故事”而言,“故事”并非这一活动的核心,只是在场者共同的兴趣所在,或是用于交流的媒介,交流世界的构成才是“讲故事”的生活意义。这种交流与其他场域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故事性”的。当然,讲述延续和传播了故事传统,但这仅仅是这一交流活动的附属性能。吸引大家聚在一起的并非“故事”,而是“故事性”的交流活动。民间文学能够独立于文学之外,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原因就在于围绕这一文学传统,可以建构民间交流的生活世界。在民间生活世界的时时刻刻,可以没有文学,但不能缺少交流。民间文学正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交流的生活世界是民间文学存在的唯一场域。

(摘编自万建中《民间文学何为》)

材料二:

刘德方故事讲述的诗学风格是特殊的叙事形式,他生活阅历丰富,从事过种田、背脚、修路等多种生计劳作。正是在人民群众当中,刘德方学习了讲故事、说谚语、唱民歌、唱皮影戏、打丧鼓、打薅草锣鼓等民间文艺,培养了良好的讲唱能力,储备了大量故事、歌谣及相关素材,这使得他的故事讲述并非单一的口头散文叙事,而是汇聚多种民间文艺样态,讲述与吟唱结合散文与韵文交织,生动传神,多姿多彩。

刘德方擅长讲幽默滑稽的故事,也喜欢讲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简练晓畅的叙事极富艺术色彩,且贴近生活,包袱出其不意,让人笑有所思。最早采录刘德方故事的余贵福说:“刘德方故事的最大特点是文学性。他一讲出来,就有文学味。他有文采的故事特多。他不是吟诗作对呢,就是四句子;不是四句子,就是测字,它本身就极有文学性。”长期受诗学传统熏陶的刘德方强调:“我最喜欢的还是文化色彩深一点的故事。”“四言八句呢,它要说得好,说得押韵,虽说是打油诗,要说得挂帖(妥帖),因为我的故事就是诗词对联的多,哪怕不正规,也要说得押韵。”他的故事通常表现为使用押韵的诗文构成主干情节,并依此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

刘德方兼收并蓄不同种类的民间文艺,而且样样精通,在文化实践中相互借取,融为一体,民间故事讲述中有诗词歌赋的吟咏,民间歌谣唱诵中有叙事性的讲述等。刘德方演唱的五句子歌情真意切,如“隔河望见两块田,郎种苞谷姐种棉,郎种苞谷装满仓,姐种棉花嫁衣全,田不相连心相连”等,这类歌谣融入故事讲述,在日常交流中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刘德方还能演唱叙事性的长篇歌谣,比如孟姜女送夫、盼夫、寻夫、祭夫等歌唱层层递进,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体现刘德方对孟姜女故事及歌谣的理解,歌唱与叙述交相辉映,声情并茂。

(摘编自王丹《民间故事的诗学实践研究——基于刘德方故事讲述的分析》)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民间文学是文学,从文本呈现样式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没有区别,民间文学文本被学者反复引用后,成为经典。

","

在分析民间文学时还应关注表演时的环境、交流行为等非文本要素,民间文学的“文学性”并非仅存于书面文本。

","

刘德方的丰富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素材,这表明民间文学创作者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就越高。

","

刘德方演唱的五句子歌和长篇叙事歌谣,因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

"]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民间文学文本被学者反复引用后,成为经典”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而且,一旦采风记录下来,这一文本便成为经典,被学者反复引用,那些口耳相传的处于生活形态的民间文学反而陷入被遗弃的境地”可知,是采风记录下来后这一文本便成为经典,再被学者反复引用。

C.“这表明民间文学创作者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就越高”说法过于绝对,生活阅历丰富能积累素材,但作品文学价值还受多种因素影响,推断不合理。

D.“刘德方演唱的五句子歌和长篇叙事歌谣,因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错误,张冠李戴。“完整的故事情节”是长篇歌谣的特点,五句子歌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原文说五句子歌“这类歌谣融入故事讲述,在日常交流中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可知它是融入故事讲述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而非情节完整。

故选B。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材料一通过列举民间文学“讲故事”的例子,论证民间文学的交流本质,呼应开头“溢出文学”的观点。

","

材料一认为民众在从事民间文学活动时,并不将它当作艺术创作,所以民间文学的文学属性弱于生活属性。

","

材料二“郎种苞谷装满仓,姐种棉花嫁衣全”的整齐语言,既是文学表达,也是民众即兴交流的生活案例。

","

两则材料都聚焦于民间文学,材料一主要论述民间文学的特征,材料二主要介绍刘德方故事讲述的风格与实践。

"]
[["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并不将它当作艺术创作,所以民间文学的文学属性弱于生活属性”错误,强加因果。“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是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并非因为民众不把它当作艺术创作,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社戏》中对“铁头老生翻筋斗”的描写,记录了浙江水乡的戏剧形态。

","

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对窦娥命运的细致刻画,揭露元代社会的黑暗。

","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在婚礼现场即兴改编歌词,融入新人的生活细节。

","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收录各民族故事文本,建立系统的叙事谱系。

"]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主要是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其创作和传播过程是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行为,交流的生活世界是民间文学存在的唯一场域。

A.是作家文学描写,不属于民间文学。

B.是个人创作的戏曲剧本,属于文人戏剧范畴并不是生活交流。

C.婚礼现场的即兴改编具有群体性,交流性等,符合民间生活特点。

D.是文本整理,没有体现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交流行为。

故选C。

高中 | 内容理解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