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情感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 思想情感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古诗文阅读

诗歌鉴赏

思想情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脑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本诗作者林逋,世称“林和靖”,终身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故而人谓“              ”。本诗诗句“鸡犬林萝隐隐声”之意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里的诗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

[["

梅妻鹤子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和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①林逋终身不仕不娶,以植梅养鹤为乐,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故而人谓“梅妻鹤子”。

②③易错字:吠、巷、桑、颠。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的一项是(        )

["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尾联表明诗人归家途中渐近居所,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非但未破坏意境,反而以动衬静,以鸡鸣、犬吠之声的声音来反衬居住地的静谧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

故选C。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结合诗句分析。

[["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情感对所描绘景物的影响,使得景物都带有诗人自身的情感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①首句“卧枕船脑归思清”中,“归思清”三字直接点明诗人归家途中的心境——内心澄清、平和静谧,这种澄清的心境使诗人眼中的景物(如“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呈现出宁静、安详的特点,而非秋日常见的萧瑟凄凉。

②第二句“望中浑恐是蓬瀛”中,“蓬瀛”指传说中的仙境,诗人因心境澄澈、心境愉悦,将眼前的景物视为仙境,赋予其超凡脱俗的美感。颔联“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中,“桥横”“寺倚”的静态描写,“秋色”“晚晴”的明净色调,进一步渲染出宁静安详的氛围。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中,“翠羽湿飞”“红蕖香袅”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仿佛水鸟羞怯躲闪、莲花热情相迎,灵动明快,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这种景物的美感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体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

| 思想情感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