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探究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极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为“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一中对“差序格局”这一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疏关系、地缘、血缘等因素向内外扩散的关系网。

","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某时某地所动用的圈子往往相同。

","

差序格局不是静态的,它会随着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亲疏关系的变动而调整。

","

差序格局中社会资源的分配与个人在圈子中的地位有关。圈子越大,资源越多。

"]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根据亲疏关系、地缘、血缘等因素向内外扩散的关系网”错误。差序格局确实是以“己”为中心,但是根据的是社会关系,“亲疏关系”是情感关系。

B.“某时某地所动用的圈子往往相同”错误。材料一中提到“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D.“圈子越大,资源越多”错误。无中生有,材料未提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圈子大小直接对应关系。

故选C。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

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

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中的社会关系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不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亲疏程度。

","

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个人凭借努力和其他影响力可以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可知,兄弟两人各人有其妻子儿女,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网,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是兄弟二人的两张网下重合的人,因此网与网所罩住的人是可以重合的。

故选B。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

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

微信是通过熟人关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

微信圈层,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它比“差序格局”辐射落围更广,延伸性更大,伸缩性更强。

"]
[["A"]]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错误,强加因果,偷换概念。材料二原文是“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主语应为“微信圈层”,选项偷换概念,且没有体现因果关系。

故选A。

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把“为政者”比作北辰,是中心,其他人如同众星围绕,体现了以“己”(这里的“己”指为政者)为中心的思想,与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相关。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从自己对自家老人、小孩的爱护,推及到对别人的老人、小孩的爱护,是以自己为出发点,体现了以“己”为中心,与差序格局相关。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从自身修养开始,逐步向外扩展到家庭、国家、天下,体现了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差序格局思想。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句话主要是在讲骐骥和驽马在行走距离上的比较,强调坚持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思想。

故选D。

微信“朋友圈”常见一些这样的操作:某用户可能会更频繁地与某些特定的人互动,比如亲密的家人或重要的工作伙伴,而与其它人的互动则相对较少;用户也可以选择加入或退出特定的社交圈层,或在工作时更多地与同事交流,而在假期则更多地与家人和朋友互动。

你认为微信“朋友圈”算不算是差序格局的一种表现?它设定的依据是什么?用户对自己“朋友圈”中的不同设定,体现了微信圈层的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

①微信 “朋友圈” 是差序格局的一种表现。

②设定依据是以用户自己(“己”)为中心,根据与他人关系的亲疏程度(如家人关系亲密、工作伙伴因工作联系紧密)、互动频率(更频繁地与特定人互动)以及所处情境(工作时与同事、假期与家人朋友)等来划分不同的圈层。

③体现了微信圈层的伸缩性特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境变化,灵活地调整朋友圈的互动对象,加入或退出社交圈层,就像差序格局中社会圈子会根据中心势力(在这里是用户自己的选择)的变化而伸缩一样,朋友圈的范围和互动重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动态调整的。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提到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丢在水面上的波纹一样向外推,关系有亲疏之分。微信“朋友圈”中用户以自己为中心,对不同人有不同的互动频率,如对亲密家人和重要工作伙伴互动频繁,这符合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区分亲疏的特点。故微信“朋友圈”是差序格局的一种表现。

②材料一中提到“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微信“朋友圈”正是以用户自身为中心。用户会依据与他人的亲疏关系来划分互动圈子,比如和亲密的家人互动频繁,因为家人属于血缘关系亲近之人,这契合材料一“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家人基于生育关系紧密相连,处于离用户最近的“波纹”内;而重要的工作伙伴,基于业缘关系,在工作场景中有诸多交集,也被纳入较近的互动圈层,材料二提及的“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为‘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对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工作伙伴就属于拓展圈层范畴。

③材料二指出“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用户在工作时,以自身为中心,更多地与同事交流,此时同事圈层成为重点,圈子相对聚焦于工作领域;而到了假期,又会根据自身需求,将重心转向家人和朋友,如同差序格局中圈子会随情境变化而伸缩,正如材料一所说“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用户可以灵活地加入或退出特定社交圈层,动态调整朋友圈的互动范围与重点,诠释了微信圈层的伸缩性。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