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玉篇》解为正也,仪也,素也;《后汉书·窦后纪》说“及见,雅以为美”。“雅”后来成为品评中国艺术之标准,可以见其高。“俗”,通常认为与“雅”相对,颇有贬义。
“雅”“俗”并非艺术水平、质量高下的绝对标准,它们是动态变化中的两种风格或范式。战国楚地既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而今日渐兴起于民间的美术与匠人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但是,艺术作品作为人的对象化的产物,仍有优劣之分,可以尝试以“高”“低”来品第。如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低调奢华、“高雅”之至,而乾隆粉彩百花图葫芦瓶则常遭侧目,虽然工艺繁缛,手法高超,但审美与格调恐落得“俗”。相形之下,一些民间艺术质朴清新,可以称得上“雅”。
虽然西方不以雅俗为品,但西方艺术着实有类似的高低优劣之分。此处艺术的“高”“低”“雅”“俗”之辨,实际在乎“高”与“低”。中国传统书画就讲究诗、书、画三绝,邓椿的《画继》将绘画的地位抬得很高:画者,文之极也,高低之别就在于一颗“文心”。一颗有底蕴、有内涵、有思想之心,文与画、文与艺应是一体两面的。“文”,非独作字写诗之“文”,而首先是对艺术探索的执着和敬畏之心,其次是对艺术表现、艺术思想深入思考的学习之心。
无可厚非,艺术家本应当追求完美和极致。然而当下许多艺术作品、艺术现象明明是矫揉造作、低俗粗鄙,令观者不知所云、一头雾水,而和者寥寥,但不少艺术家却以此为荣,以为只要作品“和寡”就是自身“曲高”的证明,实在自欺欺人,艺术市场正好利用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联合假艺术家欺世盗名。
与此同时,不少人惯于接收低门槛信息、碎片化阅读、快餐式学习。没有积淀,也不经锻炼,也就丧失了对艺术做出判断的能力。当大家都在装睡,则一片安然,这个恶性循环仍可继续运行,若有人打破沉默,不知接盘的又是谁?当大家忽视诗词等传统文化久矣,“诗词大会”上底蕴深厚的新一代才让我们深感肤浅,足以揭穿皇帝的新装。
20世纪之后,当代艺术将艺术的边界不断打破,60年代以后,流派、理论层层递进、枝繁叶茂,全世界的艺术都逐渐跟随美国的潮流迈入后现代。表面上繁荣的中国当代艺术,过去的成功者依然延续着“美国式”的逻辑、手法,不乏空洞、“低俗”、“曲低和寡”但市场火爆的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家们若沉下心、定下神,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品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境,去思考和创作,将会跳出瓶颈,脱离低俗空洞,在艺术史上真正达到更高境界。
(摘编自周天宇《避免低俗需从传统文化入手》)
材料二:
如今,网络语言低俗化的现象相当突出,已经由网络虚拟空间向现实生活渗透。网言网语为何“低俗不休”?网络语言低俗化有无界定标准?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就这些问题,记者邀请专家学者、业内人士、政府官员进行了对话。
记者:网络语言低俗化的成因是什么?
陈晓冉:网络低俗语言产生有四种途径,一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并被广泛传播;二是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周晓鹏:网络的公共化表达特性,使得各种实名或匿名的意见表达获得了一片天地,同时给网络暴戾留下了空间。往往现实表达的成本越高,网络表达的热度就越高,与之相应,网络暴戾的程度也就越高。这种网络暴戾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语言低俗化。
记者:如何界定网络低俗语言?是否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张颐武:我们可以从违背公序良俗、违背大众普遍感受、违背社会道德标准、违背人类交流规范,以及造谣污蔑触犯道德底线甚至造成刑事伤害等方面确定标准,进行判定。这里面既有客观的尺度,也有主观的感受。
王君超:目前,我国还缺乏界定网络低俗语言的原则标准和具体规范,有关工作相对滞后。关于“低俗”的具体厘定标准莫衷一是,甚至在是否需要规范网络用语的认识上也是言人人殊。
记者:如何规范网络语言文字的使用?
王君超:判断网络语言是否规范,是否有低俗化表达,有必要明确几个基本标准:必要性——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明确性——表情达意是否明确无误,不会误导与引起歧义;普遍性——是否易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众接受。
周晓鹏:从国家层面讲,要从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角度定期对网络语言来一次“大扫除”,把生动形象,词义明确的网络词汇,比如流行甚广的“给力”“点赞”等收录到词典、教科书中。对那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不得列入汉语词汇表,不准在公文、教科书、报刊、广播电视、主流网站等语言载体中使用。
彭兴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联合启动确立标准规范的工作,形成合力、确保实效。要加快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对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四大重点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正确、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出明确要求、推出可行机制。
(摘编自访谈实录《网络语言低俗化现象引热议 扫除“语言垃圾”得有铁扫帚》)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雅”与“俗”,都只是艺术作品的风格或范式,并不能作为判断其艺术水平、质量高低的标准。
","西方艺术虽然也有类似高低优劣的区分,但是不如中国对此的划分细致,由此可见西方艺术低于中国艺术。
","当下大多数人们对艺术失去了做判断的能力,和他们对快餐式学习、碎片化阅读的依赖太深有关。
","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只要愿意沉淀自己再去创作,就能跳出瓶颈,脱离低级文化,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并不能作为判断其艺术水平、质量高低的标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雅’‘俗’并非艺术水平、质量高下的绝对标准”,但并未完全否定其作为评判标准的可能性,而是强调它们是“动态变化中的两种风格或范式”,选项曲解文意。
B.“由此可见西方艺术低于中国艺术”错,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三段提到西方艺术也有类似的高低优劣之分,但文中并未对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进行优劣比较。
D.“只要……就……”错,表述绝对化。材料一最后一段提到“中国当代艺术家们若沉下心、定下神……将会跳出瓶颈,脱离低俗空洞,在艺术史上真正达到更高境界”,这是一种假设性表述。
故选C。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里巴人”指战国时期楚地和“阳春白雪”相对的、倾向于“俗”的风格或范式的作品。
","“文心”是指邓椿判断中国传统绘画高低之别的标准,特点是有底蕴、有内涵、有思想。
","“曲低和寡”是指不少艺术家以无病呻吟、哗众取宠为荣,作品低俗而和者寥寥的现象。
","“大扫除”是指从国家层面入手将网络语言进行分类整理,将低俗粗鄙语言进行禁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将低俗粗鄙语言进行禁用”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周晓鹏的表述,“‘大扫除’……把生动形象,词义明确的网络词汇……收录到词典、教科书中。对那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不准在公文、教科书等语言载体中使用”,可见“大扫除”既包括禁用低俗语言,也包括收录积极词汇。选项仅提及禁用低俗语言,表述不全面。
故选D。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材料一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加深了论证的力度。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低俗文化的问题,两则材料都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但是存在差异。
","网络语言低俗化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中表达成本高,故而转向网络表达,最终形成了网络暴戾。
","对于如何界定网络低俗语言的问题,两位被采访嘉宾的观点是不同的,并不都认为可以界定。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是因为……,故而……”错,强加因果。文中相关内容为“网络暴戾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语言低俗化”,文中说网络语言低俗化是网络暴戾的一种表现,这里说成因果关系不妥。
故选C。
材料一第五段提到的“装睡”“皇帝的新装”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①“装睡”“皇帝的新装”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人们丧失艺术判断力、忽视传统文化的麻木状态,从反面论证了避免低俗要从传统文化入手的必要性。
②“装睡”“皇帝的新装”等词使本文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
①揭示现象本质:根据文中“当大家都在装睡,则一片安然,这个恶性循环仍可继续运行”以及“足以揭穿皇帝的新装”等表述,“装睡”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对艺术低俗化现象的漠视和麻木状态。而“皇帝的新装”则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因缺乏判断力而对低俗文化盲目附和的现象。这些词语生动地刻画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忽视、对艺术低俗化问题不以为意的状态,从反面突出了“避免低俗需从传统文化入手”的必要性。
②语言生动性与说服力:通过使用“装睡”“皇帝的新装”这样通俗易懂的比喻性词语,作者使抽象的艺术批评变得形象具体,深入浅出。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的观点,并感受到作者对现状的忧虑与批判。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使得论证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
结合上述材料,要想避免低俗化,清朗校园文化,各方面可以做出哪些努力?
①在国家层面,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机制,在道德上加以引领,并加强对学校的关注。
②在政府相关部门层面,应该配合国家层面尽早确立标准和规范,推出可行机制。
③在学校层面,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④在个人层面,作为学生应该积淀和锻炼自身,保持判断能力,自觉抵制低俗化的语言和艺术。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在国家层面,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联合启动确立标准规范的工作……对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四大重点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正确、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出明确要求、推出可行机制”,可知国家应建立法律机制,并通过政策引导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②在政府相关部门层面,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要加快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提出明确要求、推出可行机制”,可知政府应配合国家尽早确立语言文字使用的标准和规范,并监督执行。
③在学校层面,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国当代艺术家们若沉下心、定下神,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品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境,去思考和创作,将会跳出瓶颈,脱离低俗空洞”,可知学校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④在个人层面,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不少人惯于接收低门槛信息、碎片化阅读、快餐式学习。没有积淀,也不经锻炼,也就丧失了对艺术做出判断的能力”,可知学生应注重积累与锻炼,提升自身素养,保持对低俗文化的判断力,并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