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探究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瑞典学者布鲁恩提出跨媒介的两种主要模式:一、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外一种媒介;二、一个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与互动。奥地利学者沃尔夫提出跨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两个大类是作品外的跨媒介性与作品内的跨媒介性。前者又划分为超媒介性与跨媒介的转移:所谓超媒介性是指不同媒介都具有的一些特性,跨媒介的转移是指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作品内的跨媒介性是相对狭义的界定,也包含两种主要的类型:一、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比如戏剧中的音乐、舞蹈等;二、一种媒介对另一种媒介的指涉和利用,比如小说的音乐性。受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戏剧—小说”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就小说作品内部而言,“戏剧—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媒介混合型,比如莫言的《蛙》、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幕间》等;媒介指涉型,比如《霸王别姬》《歌剧魅影》等。“戏剧—小说”强调戏剧机构、演出形式、舞台空间等在小说中的呈现以及产生的作用。

与以往的研究强调小说如何利用剧场实现文学性的目的不同,“戏剧—小说”将剧场作为讨论的核心,“我们也可以认为‘戏剧—小说’是从剧场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戏剧创作者越来越深入认识到此种次文类的复杂性、挑战性和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戏剧—小说”超越了“戏剧性的小说”,后者的使用有时过于随意,定义比较宽泛。“戏剧—小说”意味着不同媒介之间的并置、碰撞,互动和交叉。但是,在“戏剧—小说”中,戏剧性也一样得到重视。“我并非建议摒弃所有的隐喻式戏剧性,毕竟很多‘戏剧—小说’明显地让戏剧和表演跨越文字舞台的边界,注入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很多‘戏剧—小说’家在书写叙事小说时大量使用戏剧隐喻。”

“戏剧—小说”的跨媒介指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戏剧化有关。“戏剧—小说”不仅仅是有关次文类的一个描述,而且是一个批评概念,主要讨论作者创作的意图性、社会历史语境、跨媒介的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效果。具体来说,在研究中需要纠正以文学。为中心的批评传统,要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这个跨媒介的文学现象。当代剧场理论关注身体、即兴表演、情动、观演关系、操演性转变等,给“戏剧—小说”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论资源,有利于提示媒介互动带来的创新,同时也关注媒介间的差别带来的创造性潜力。戏曲的审美特点是虚拟、夸张和程式化,与现实拉开距离。戏剧化的情节使故事发展和小说人物被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凭借其狂欢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对文类的自觉改写以及对叙事时间和视角的精妙运用,莫言已经牢牢地占据世界文学的先锋地位。在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之中,戏剧化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和手段。

(节选自何成洲《跨媒介视野下的“戏剧—小说”研究》)

材料二:

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像山,中国戏曲的结构像水。这种滔滔不绝的结构自明代至近代一直没有改变。这样的结构更近乎是叙事诗式的,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小说式的。中国的演义小说改编为戏曲极其方便,因为结构方法相近。

中国戏曲的时空处理极其自由,尤其是空间,空间是随着人走的,一场戏里可以同时表现不同的空间(中国剧作家不知道所谓“三一律”,因此不存在打破“三一律”的问题)。这种表现同时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件的方法,可以说是对生活的全方位观察。

中国戏曲,不很重视冲突。有一个时期,有一种说法,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不成其为戏剧。中国戏曲,从整出看,当然是有冲突的,但是各场并不都有冲突。《长生殿·闻铃·哭象》也只是唐明皇一个人在抒发感情。《琵琶记·吃糠》只是赵五娘因为糠和米的分离联想到她和蔡伯喈的遭际,痛哭了一场。《描容》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赵五娘并没有和什么人有冲突。这些著名的折子,在西方的古典戏剧家看来,是很难构成一场戏的。这种不假借冲突而是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的构思,是小说的,非戏剧的。

戏剧是强化的艺术,小说是入微的艺术。戏剧一般是靠大动作刻画人物的,不太注重细节的描写。中国的戏曲强化得尤其厉害。锣鼓是强化的有力的辅助手段。但是中国戏曲又往往能容纳极精微的细节。《武家坡》中,薛平贵在窑外述说了往事,王宝钏确信是自己的丈夫回来了,开门相见:

薛平贵(唱):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三姐不信菱花照,不似当年在彩楼前。

王宝钏(唱):寒窑哪有菱花镜?

薛平贵(白):水盆里面——

王宝钏(接唱):水盆里面照容颜。(夹白)老了!(接唱)老了老了真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

水盆照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王宝钏穷得置不起一面镜子,她含辛茹苦,也无心对镜照影。今日在水盆里一照: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千古一哭!

这种“闲中著色”、涉笔成情的手法不是戏剧的,而是小说的。

有些艺术品类,如电影、话剧,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有道理的。这些艺术形式绝对不能成为文学的附庸、对话的奴仆。但是戏曲,问题不同。因为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戏曲和文学不是要“离婚”,而是要“复婚”。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

(节选自汪曾祺《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正是在布鲁恩、沃尔夫两位学者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下,有学者第一次提出“戏剧—小说”这一概念。

","

“戏剧—小说”成为一个批评概念,是它因为超越了“戏剧性小说”,后者的使用有时过于随意,定义比较宽泛。

","

中国戏曲在空间处理上不受“三一律”的限制,所以也很难构成戏剧冲突,这与西方古典戏剧存在较大差异。

","

电影、话剧这样的艺术形式之所以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因为他们不甘于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文学性掩盖。

"]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正是在布鲁恩、沃尔夫两位学者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下”错误。依据材料一“受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戏剧—小说’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可知,原文并没有明确说学者提出新概念是受到“布鲁恩、伍尔夫两位学者”的影响,也未提及布鲁恩、沃尔夫是“第一次”的提出者。

B.“是它因为超越了‘戏剧性小说’”错误。依据材料一“在这个意义上,“戏剧—小说”超越了“戏剧性的小说”,后者的使用有时过于随意,定义比较宽泛”可知,“戏剧—小说”超越“戏剧性的小说”是因后者定义宽泛随意,但未说这是其成为批评概念的原因。

C.“中国戏曲在空间处理上不受‘三一律’的限制,所以也很难构成戏剧冲突”错误,属于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二“中国剧作家不知道所谓三一律、因此不存在打破三一律的问题”是说空间处理自由,而“很难构成戏剧冲突”是说“中国戏曲不很重视冲突”“中国戏曲,从整出看,当然是有冲突的,但是各场并不都有冲突”,这和“中国戏曲在空间处理上不受三一律’的限制” 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D。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材料一指出,在评价“戏剧一小说”类作品时不能再仅仅以文学为中心,要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

","

材料一提到的“次文类”概念可以理解为在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文类概念下出现的具有独特性的文类。

","

材料二提到的“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可以理解为表演不能够很好地展现戏曲的文学价值。

","

两则材料同中有异,材料一阐述戏剧和小说融合形成的新的次文学类别,材料二侧重阐述戏曲和小说的相互借鉴。

"]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戏曲和小说的相互借鉴”错误。依据材料二“因为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可知,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而不是戏曲和小说的相互借鉴。

故选D。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作品的跨媒介模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鲁迅的小说《祝福》经戏剧作家夏衍改编,被拍成电影,这属于作品外的跨媒介转移。

","

王实甫的戏剧《西厢记》源自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呈现作品叙事结构的超媒介性。

","

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紧扣关汉卿创作和演出《窦娥冤》展开剧情,这属于媒介共存。

","

莫言的《檀香刑》既是小说化的戏曲也是戏曲化的小说,由此可知该书体现了媒介指涉。

"]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这属于媒介共存”错误。历史剧《关汉卿》和元杂剧《窦娥冤》同属戏剧,不是跨媒介模式。

故选C。

“戏剧—小说”这种次文类曾被英国著名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艺术的窄桥》一文中预言“小说会变得戏剧化,但并不是戏剧。它会被阅读,而不是被表演”。请你结合材料一合理推测这类作品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

[["

①更新奇,具有创造性的审美体验。

②更丰富多样,富有挑战性的阅读感受。

③更强烈的矛盾冲突,更大的艺术张力。

④更深刻复杂的作品意蕴。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就小说作品内部而言,‘戏剧—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媒介混合型、比如莫言的《蛙》、伍尔夫的《幕间》等;媒介指涉型,比如《霸王别姬》《歌剧魅影》等”概括出,戏剧和小说媒介的混合、指涉形成的作品会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更新奇,具有创造性的审美体验。

②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毕竟很多‘戏剧—小说’明显地让戏剧和表演跨越文字舞台的边界,注入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和第三段“戏曲的审美特点是虚拟、夸张和程式化、与现实拉开距离。戏剧化的情节使故事发展及小说人物被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中”概括出:写作内容上的戏剧化丰富小说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可分析出阅读感受:更丰富多样,富有挑战性的阅读感受。

③结合材料一第三段“戏剧化的情节使故事发展和小说人物被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凭借其狂欢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对文类的自觉改写以及对叙事时间和视角的精妙运用,莫言已经牢牢地占据世界文学的先锋地位。在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之中,戏剧化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和手段”可知,这类作品将情节置于激烈矛盾中,如“狂欢化的魔幻现实主义”,增强故事的张力和悬念。阅读感受:更强烈的矛盾冲突,更大的艺术张力。

④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戏剧——小说’明显地让戏剧和表演跨越文字舞台的边界,注入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很多戏剧—小说家在书写叙事小说时大量使用戏剧隐喻”概括出:写作手法上戏剧化,借用戏剧冲突或戏剧隐喻丰富小说的文学表现形式,使读者感受到更深广的小说意蕴。阅读感受:更深刻复杂的作品意蕴。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