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内容连贯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内容连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节选)
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什么是天道?就是讨论天地的来源和自然的法则。还有人道,人道就是人自身的和人类社会的道理。朋友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那你为什么不提一下就是“天人合一”呢?我的看法是,“天人合一”只是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一种看法,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能用“天人合一”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主题,因为还有其他方面。例如,古代除了讲“天人合一”以外还有“天人相分”,天和人既相分又统一。这种观点也有很深刻的理论思维的意义。我不赞成用“天人合一”,在座的朋友们都很熟悉,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当时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说。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一直都认为这是神学的命题,它也是“天人合一”中一种观点,一种理论体系。不去区别“天人合一”这一理论里的不同情况,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当,也有些不全面,所以我的看法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是传统文化的主题。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等都和这个主题有关系,它的涵盖面很宽,把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概括进来。
②紧接着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主题,而不是其他的主题。和古希腊比较起来,它就不是这样一个主题,它的主题很可能就是恩格斯所讲的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主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的主题套用在中国文化上就有点套不进去了。要从各自民族的具体历史事实出发,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中国历史跨进文明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由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我们这条路的走法,它的特点和希腊的不一样,有我们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我想稍微列举一两条。中国有很长的农耕的历史。现在考古学里有一个分支,叫作“农业考古”,农业考古告诉我们,距离今天7000年,在江南某些地区就有稻米了。农业考古不是凭想象的,要看地下发现的东西,要看有没有稻米、稻谷的种子。实际的东西,是历史的直接见证人。在今天的浙江省余姚,有一个河姆渡村,在河姆渡村的东北发现了一个遗址,1973年开始发掘,后来考古学家给了一个名字,就叫河姆渡文化。在考古学上是一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实际上也属于仰韶文化。考古学家认为,在河姆渡发现的遗址距离现在7000年左右,已经发现这里适合种植稻子。在座的同志估计都到过古城西安,到西安以后,有一个地方大家是必要看的,就是半坡遗址,距离今天西安城东面不是很远,半坡遗址整个的规模、当时我们的先民住的什么房子、用的什么陶器,大家看得一清二楚,距离今天6000年。遗址中发现了几斗谷子,我们北方人叫谷子,谷子磨过以后,把谷子的皮去掉,就成了我们今天的小米。我们还可以看到,半坡遗址的很多土颜色发黑,为什么发黑呢?考古学家研究,当时种小米用烧荒的办法,烧荒以后土壤比较松软,便于种谷子。例子不止以上两个。考古学得出一个结论,距离今天6000年到7000年,南稻北粟的农业基本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一个天和人的关系,要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天道和人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主题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所决定的。
③《周易》这部古籍里这样说:君子必须懂得两门学问,一门学问是天文,了解时间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把农业生产搞好。与此相称的,还要了解人文。“人文”这个词并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首先出在《周易》这本书里。懂得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说懂得社会制度、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一个文明的人,就必须懂得人文,提得很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主张学天文,这和农业生产有关;学人文,人自身的道理、社会制度的道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尚书·尧典》里就有“文明”一词。文明指什么呢?文明就是指治国者的道德品质、才能就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叫作“文明”。文明是和野蛮对称的,文明多一分,野蛮就少一分,文明进一尺,野蛮就少一寸。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大的论争,论争“文野之分”,要把文明和野蛮区别开来,当时的先进人物都打着文明的旗号来反对野蛮。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荀子·礼论》)什么是历史?我想给历史做这样一个界说,恐怕大家是赞同的。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历程。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漫长历程。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人们在历史的过程中创造文明的经验和教训就叫作“文化”。人们在历史过程中要创造文明、建立文明、推进文明,在这个方面积累的经验我们就叫文化,这是正面的。但是文化里也有糟粕,也有教训,那种神秘主义,那种和时代不协调的东西,如迷信、愚昧等等,就是文化中的糟粕。所以文化离开文明这个总的目标就说不清楚了。总之,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可以这样去表述:讨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
(张岂之新世界出版社《中国高层讲座》2006年7月第1版,有删改)
材料二:
从科学发展看环境法的使命(节选)
首先,( )如果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为矛盾双方,那么,由发展引发的“人——天”矛盾实际上包含经济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社会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矛盾三类矛盾。仅从矛盾的复杂性上看,反映“人——天”矛盾的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就比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协调问题更难解决。其次,(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不是可能出现的瓶颈,而是已经出现的瓶颈,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情势如此严峻是因为,“发达国家两百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最后,( )在“人——天”关系中,人是被决定的,在本质上是被支配的。比如,环境承载力是由自然决定的,而不是人决定的。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承载力,却无法对环境承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人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不能根本改变资源潜力,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如果说人类可以用创造更多劳动产品的方式化解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可以用创立新的收益分配制度的方式解决低收入阶层与富有阶层之间的矛盾,那么,( )如果一定要用创造这个概念的话,那就是创造更能适应环境要求的生产技术、消费方式等,即适应性创造。
(徐祥民《从科学发展看环境法的使命》,《新华文摘》2016年第17期)
材料一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而非“天人合一”的理由是( )
“天人合一”和“天道和人道关系”的内涵不同。
","“天人合一”只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适合现代。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不同的认识。
","“天人合一”在历史上的含义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B.“但不适合现代”错,根据材料一“‘天人合一’只是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一种看法,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能用‘天人合一’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主题,因为还有其他方面”,原文是说“天人合一”只是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不能用“天人合一”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主题,没有说不适合现代。
故选B。
以下事实或观点属于材料一作者所讲的“文化中的糟粕”的是( )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
","半坡村遗址的很多土颜色发黑,是因为用了烧荒的办法。
","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一个天和人的关系。
","《周易》指出君子必须懂得两门学问:天文和人文。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
A.根据原文“也有教训,那种神秘主义,那种和时代不协调的东西,如迷信、愚昧等等,就是文化中的糟粕”可知,作者认为带有神秘主义的东西是文化中的糟粕。根据材料一“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当时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说。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一直都认为这是神学的命题”可知,作者认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是带有神秘主义的,因而属于“文化中的糟粕”。
BCD三项都不属于材料一作者所讲的“文化中的糟粕”。
故选A。
在阅读本文时,小星同学想到《〈论语〉十二章》中也有一句与材料一中划线句同样提到了“文”的句子,她想用这句替代文中《荀子》的语句作为论据,你觉得如何?
引用《荀子·礼论》中的句子,有力论证了因为恭敬文化,所以去除了粗野,以及君子必须了解人文的观点;《〈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内应该有深厚的修为品质,在外应该讲礼貌、懂学问,两方面完美结合,才具有君子之风。两句话强调的内涵不同,不能替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原文引用《荀子·礼论》中的句子,句意是“不恭敬文化,就称之为粗野;不恭敬有礼,就称之为薄待,君子鄙视粗野而把薄待看做羞耻”,是用来论证“文明是和野蛮对称的,文明多一分,野蛮就少一分,文明进一尺,野蛮就少一寸”的观点,因为恭敬文化,所以去除了粗野;同时论证“学人文,人自身的道理、社会制度的道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君子必须了解人文”的观点,因为君子鄙视粗野,将之作为羞耻,所以君子必须了解人文。
《〈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轻浮。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得好,才称得上君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内应该有深厚的修为品质,在外应该讲礼貌、懂学问,两方面完美结合,才具有君子之风。
可见,两句话强调的内涵不同,不能替代。
概括材料一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思路。
文章首先抛出观点,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是天道和人道关系中的一部分,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等都和这个主题有关系。
然后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由中国历史跨进文明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得出“天道和人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主题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所决定的”的结论。
第三段运用正反论证,一方面引用《周易》的例证进一步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和人道并存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辨证分析,说明其中神秘主义的成分属于糟粕,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加以强调,即“讨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首先抛出观点,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并且提出“天人合一”是天道和人道关系中的一部分,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等都和这个主题有关系。
然后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探讨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其他文明的文化主题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不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主题”等等。然后说明“是由中国历史跨进文明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中国有很长的农耕的历史”,“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一个天和人的关系,要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得出“天道和人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主题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所决定的”的结论来回答本段开头提出的问题。
第三段运用正反论证,一方面引用《周易》中君子必须懂得天文与人文,二者缺一不可的例证进一步论述天道和人道二者并存的合理性;一方面引用《尚书》中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来说明人文的重要性,说明文化是人们积累的经验,包括正面与负面的部分,对传统的讨论天道和人道关系的理论进行辨证分析,说明其中神秘主义的成分属于糟粕,进一步回到当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加以强调,即“讨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
请在材料二文中括号内补充句子,依次填写句子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
①“人——天”矛盾在发展的论题下具有多重性。
②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天”矛盾的化解具有明显的紧迫性。
③在“人——天”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是取得支配地位的方面。
④在“人——天”矛盾面前,人类化解矛盾的基本选择只能是“适应”,而不是“创造”。
③②④①
","①③②④
","①②③④
","②③④①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构思、连贯衔接的能力。
第一空,下文“包含经济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社会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矛盾三类矛盾”主要分析“人——天”矛盾的多重性,选用①;
第二空,下文“‘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不是可能出现的瓶颈,而是已经出现的瓶颈,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强调化解矛盾的紧迫性,选用②;
第三空,下文“在‘人——天’关系中,人是被决定的,在本质上是被支配的”“不是人决定的”指出人是被决定的,是被支配地位,选用③;
第四空,前文说“人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不能根本改变资源潜力,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下文“创造更能适应环境要求的生产技术、消费方式等,即适应性创造”,强调人类化解矛盾只能是“适应”,选用④。
故选C。
联系材料一具体事例,谈谈你对中国人在“人——天”矛盾中“适应性创造”的认识。
人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不能根本改变资源潜力,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进行“适应性创造”。材料一中,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基本格局,种小米用烧荒的办法,就是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适应性创造”。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二说“人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不能根本改变资源潜力,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创造更能适应环境要求的生产技术、消费方式等,即适应性创造”,可见,在“人——天”矛盾面前,人类化解矛盾的基本选择只能是“适应”,而不是“创造”,而“适应性创造”强调的是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
材料一中,中国是农耕社会,南稻北粟的农业基本格局形成,“种小米用烧荒的办法,烧荒以后土壤比较松软,便于种谷子”,就是因为农业靠天吃饭,要解决天和人的关系,要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就要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适应性创造”。
高中 | 内容连贯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