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孟子$\rm ·$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鲤鱼的环境容纳量为$\rm K$。下列叙述错误的是$\rm (\qquad)$
“数罟不入洿池”的目的是减少捕杀该鲤鱼种群的幼体,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rm K$值可以随环境的优化而不断增大,在$\\rm K$值可获得该鲤鱼种群最大的日捕获量
","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鲤鱼的种群数量,标记物的脱落或标记个体的死亡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
","该鲤鱼种群成年鱼及其幼体因食物来源不同在水中的不同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rm A$、“数罟不入洿池”是指密孔的渔网不进入池塘,可以保证幼年个体不被过度捕捞,其意义是为了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rm A$正确;
$\rm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值,用$ K$值表示,$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优化环境会使$ K$值增大,在$K$值可获得该鲤鱼种群最大的日捕获量,$\rm B$正确;
$\rm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鲤鱼的种群数量时,被标记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rm =$(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rm \times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rm \div $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rm C$正确;
$\rm D$、该鱼种群成年鱼和幼体是一个种群,在水体中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rm D$错误。
故选:$\rm D$。
高中 | 第1节 群落的结构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