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选官制度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选官制度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察举制与科举制(14分)

材料一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至此,汉代察举制的选举形式基本形成,即在出现日食等灾异、动乱等重大政治问题时,由皇帝下诏察举,被举者以“对策”形式发表政见,按对策的等第授官。汉武帝时,察举的规模已经相当大,被荐举的人有百人。汉代察举贤良方正等特科,由皇帝下诏察举,由地方荐举,特科之士应举,并由皇帝策问。

材料二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将选举权收归中央,这是科举制度产生的关键因素。科举重考试、轻“德行”,由专门的考试机构统一考试。州县乡贡和中央省试均“以文取士”,真正实现了科举与察举的分野,是否“以文取士”也是科举制与察举制最主要的区别。对天下士人的考试制度都脱胎于察举制度,只不过前者是作为举荐的附庸,而后者变为制度的核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奇、金滢坤《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特征。(6分)

[["

主要特征:

①选举主体:皇帝主导与地方推举相结合。

②选举时间:时间无定制,与偶发事件有关。

③选举规模:规模越来越大,至武帝时已达百人。

④选举标准:注重德行。

⑤选举形式:对策授官。(6分,答出三点即可)

"]]

据材料一 “汉文帝二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由皇帝下诏察举,由地方荐举”可得皇帝主导与地方推举相结合;据材料一 “即在出现日食等灾异、动乱等重大政治问题时,由皇帝下诏察举”可得时间无定制,与偶发事件有关;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察举的规模已经相当大,被荐举的人有百人” 可得规模越来越大,至武帝时已达百人;据材料一“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可得注重德行;据材料一“被举者以‘对策’形式发表政见,按对策的等第授官”可得对策授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隋朝科举制相较汉朝察举制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8分)

[["

变化:

①方式:以考试为主,“以文取士”。

②标准:重考试(才能),轻“德行”。

③权力: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选拔人才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崛起;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分,答出两点即可)

"]]

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 “科举重考试、轻‘德行’,......真正实现了科举与察举的分野” 可得以考试为主,“以文取士”;据材料二“科举重考试、轻‘德行’”可得重考试(才能),轻“德行”;据材料二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将选举权收归中央,这是科举制度产生的关键因素” 可得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由于选官权力掌握在地方中正官手中,他们往往根据门第高低来评定人才等级,使得选官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社会阶层的流动,可得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结合所学察举制在后期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一定真正具备才能和品德,而科举制以考试为主要方式,通过统一的考试标准和程序,可以更客观、公正地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得选拔人才的需要;结合所学隋朝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庶族地主阶层逐渐崛起并壮大,他们希望通过一种公平的选官制度来获得政治地位,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利益,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使他们能够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从而满足了庶族地主的政治需,可得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崛起;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下地方选官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科举制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组织考试和选拔人才,使得中央能够更直接地掌控官员的选拔,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可得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 | 选官制度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杜佑《通典》提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其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注:十二日)而周闻天下”。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西汉察举制下,选官权掌握在地方长官手中。这一权力配置,使得地方长官极易因私心作祟,在举荐人才时偏向门生故吏、好友亲朋。更有甚者,不惜营私舞弊、朋比结党,严重破坏选才公正性,这成为察举制难以根除的最大弊端。这反映出(        ) 阳嘉元年(132年),汉顺帝接受尚书令左雄的意见,规定孝廉被举荐到中央后,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乃得应选”。这表明当时(        )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是中国古代某一帝王在位时,因地方官吏执行不力而采取的一项处罚措施。下列选项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唐朝科举考试进士科注重诗赋文采,明经科侧重对儒家经典的记诵。在官员管理方面,依照特定标准对官吏的品德、才能、勤劳程度以及功过加以考核,划分等级,然后据此来对官吏进行奖惩或者升降。这反映出唐代(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