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选官制度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不断巩固和完善,武帝时“吏多军功”的局面已不适应地主阶级政权的需要,军功地主已开始没落,官吏出自“任子”或“赀选”的办法,已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武帝时出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以强化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并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摘编自王震亚《论汉代的察举制度》
材料二
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的才学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隋唐,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科举时代。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提升家族地位。科举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群体不断扩大,他们构成了帝国更广阔的统治基础。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背景:军功地主的衰落;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6分,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材料一“武帝时‘吏多军功’的局面已不适应地主阶级政权的需要,军功地主已开始没落”可知,军功地主的衰落;根据材料一“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可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为察举制奠定思想基础。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国家治理”拟定一个标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示例:
标题:科举制度增强了中国古代国家的治理能力。
论述:从选官标准来看,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最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不看出身和门第,注重才学,有效地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官员治理国家的能力;从选官基础来看,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使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跻身于官僚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考试内容来看,科举制注重对儒家经典的考查,统治者利用科举将儒家倡导的忠孝仁义贯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利于社会教化和基层治理。
结论:综上所述,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科举制下流动的社会阶层和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和文化心理认同,推动国家权力和文化的合一,促进了传统社会治理能力的转型升级。(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根据材料二“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个人的才学得以前进。”“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科举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群体不断扩大,他们构成了帝国更广阔的统治基础。”可知,材料主要讲述了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根据设问围绕“科举制度与国家治理”拟定一个标题可知,可以围绕科举制对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确定标题为科举制度增强了中国古代国家的治理能力。根据材料二“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的才学得以前进。”结合所学可知,从选官标准来看,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最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不看出身和门第,注重才学,有效地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官员治理国家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结合所学可知,从选官基础来看,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使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跻身于官僚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从考试内容来看,科举制注重对儒家经典的考查,统治者利用科举将儒家倡导的忠孝仁义贯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利于社会教化和基层治理。
结论部分对影响总体论述,回扣论题,综上所述,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科举制下流动的社会阶层和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和文化心理认同,推动国家权力和文化的合一,促进了传统社会治理能力的转型升级。
高中 | 选官制度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