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法治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剥剂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但“法密则国无全民”。汉代制定法律凡六十篇,三百五十九章,“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到《北齐律》的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隋《开皇律》又约为五百条。唐承隋制,当大乱之后为谍求大治,务须“安人宁国”,故加强法制,力求审慎、简明,于是《唐律》根据隋律再为省并。古代统治者认为,公布法典是国家严肃的大事,商鞅“徙木立信”而令出必从,秦国由此富强;新莽自乱其法,终于崩溃:唐太宗鉴于隋末的法令多变,认为立法要审慎,律条要简明准确,颁行后要有稳定性,便成了后世制定法典的准绳。天下没有“万世不变的法则”,古代法制并不是封建帝王口含天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的那样。从《商君书》的“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到唐初立法的“取合时宜”,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制。总之,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朝结束,一朝兴起都制定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
——摘编自杨廷福《论中国古代法制建设》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再次发生巨变,而法律的变化却相当滞后。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了根本改革法律制度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实际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其实际施行的情况相当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特点:法制建设由繁到简;法制建设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制定法律因时制宜,有所变革;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制定法律凡六十篇,三百五十九章,‘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到《北齐律》的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隋《开皇律》又约为五百条。唐承隋制,当大乱之后为谋求大治,务须‘安人宁国’;故加强法制,力求审慎、简明,于是《唐律》根据隋律再为省并”信息可以得出,法制建设由繁到简;根据材料一中的“古代统治者认为,公布法要是国家严肃的大事,商鞅‘徙木立信’而令出必从,秦国由此富强;新莽自乱其法,终于崩溃;唐太宗鉴于隋末的法令多变,认为立法要审慎,律条要简明准确,颁行后要有稳定性,便成了后世制定法典的准绳”信息可以得出,法制建设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根据材料一中的“天下没有‘万世不变的法则’,古代法制并不是封建帝王口含天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的那样。从《商君书》的‘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到唐初立法的‘取合时宜’,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制”信息可以得出,制定法律因时制宜,有所变革;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剥削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朝结束,一朝兴起都制定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等信息可以得出,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法律变化的原因及其效果。
原因:西方近代法律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进步知识分子的推动;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效果:制定了一些法律,推动了中国法律近代化;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法治进程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
"]]本题为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近代法律的传入;根据材料“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了根本改革法律制度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进步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治进程。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可知,制定了一些法律,推动了中国法律近代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颁布的法律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其实际施行的情况相当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可知,法治进程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
高中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