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法治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剥剂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但“法密则国无全民”。汉代制定法律凡六十篇,三百五十九章,“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到《北齐律》的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隋《开皇律》又约为五百条。唐承隋制,当大乱之后为谍求大治,务须“安人宁国”,故加强法制,力求审慎、简明,于是《唐律》根据隋律再为省并。古代统治者认为,公布法典是国家严肃的大事,商鞅“徙木立信”而令出必从,秦国由此富强;新莽自乱其法,终于崩溃:唐太宗鉴于隋末的法令多变,认为立法要审慎,律条要简明准确,颁行后要有稳定性,便成了后世制定法典的准绳。天下没有“万世不变的法则”,古代法制并不是封建帝王口含天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的那样。从《商君书》的“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到唐初立法的“取合时宜”,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制。总之,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朝结束,一朝兴起都制定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

——摘编自杨廷福《论中国古代法制建设》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再次发生巨变,而法律的变化却相当滞后。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了根本改革法律制度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实际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其实际施行的情况相当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

特点:法制建设由繁到简;法制建设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制定法律因时制宜,有所变革;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制定法律凡六十篇,三百五十九章,‘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到《北齐律》的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隋《开皇律》又约为五百条。唐承隋制,当大乱之后为谋求大治,务须‘安人宁国’;故加强法制,力求审慎、简明,于是《唐律》根据隋律再为省并”信息可以得出,法制建设由繁到简;根据材料一中的“古代统治者认为,公布法要是国家严肃的大事,商鞅‘徙木立信’而令出必从,秦国由此富强;新莽自乱其法,终于崩溃;唐太宗鉴于隋末的法令多变,认为立法要审慎,律条要简明准确,颁行后要有稳定性,便成了后世制定法典的准绳”信息可以得出,法制建设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根据材料一中的“天下没有‘万世不变的法则’,古代法制并不是封建帝王口含天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的那样。从《商君书》的‘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到唐初立法的‘取合时宜’,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制”信息可以得出,制定法律因时制宜,有所变革;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剥削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朝结束,一朝兴起都制定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等信息可以得出,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法律变化的原因及其效果。

[["

原因:西方近代法律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进步知识分子的推动;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效果:制定了一些法律,推动了中国法律近代化;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法治进程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

"]]

本题为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近代法律的传入;根据材料“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了根本改革法律制度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进步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治进程。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可知,制定了一些法律,推动了中国法律近代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颁布的法律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其实际施行的情况相当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可知,法治进程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

高中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有人对“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一条提出质疑:“是大总统无责任,而国务员独负责任乎?抑大总统自负责任,而国务员辅佐之以兼负责任乎?此为对议会负责任乎?为对大总统负责任乎?”此人认为《临时约法》(        )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的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草案《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在鄂州城内,同受鄂州政府之统治;若在他州城内,亦暂受鄂州政府之统治,俟中华民国成立时,另定区划”。据此可知《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 川汉铁路集股章程规定:认购之股,凡官绅商民自愿入股冀获铁路利益者;抽租之股,凡按租抽谷入股者(时人称“铁路捐”);官本之股,凡以官款拨入公司作股本者(单位:银两)表1说明(        ) 李怀印在《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一书中提到:“当清朝于1911年走到终点时,中国已经经过重新打造……这跟近代欧亚大陆诸帝国之四分五裂以及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之遭受西方征服和沦为其殖民地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晚清中国历史固然充满了挫折和屈辱,但放眼整个非西方世界,它更是一部国家转型非常成功的历史。”国家转型成功是指(        ) 1912年2月,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出现社会各阶层成员积极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这一现象体现了民国初年(        ) 民国初年,记者黄远庸写道:“今者党之问题,可谓波靡全国矣,一般之贤愚不肖,既尽驱率入于此围幕之中,旗帜分张,天地异色。……党人之视己党,则神圣之,其互相视,则仇仇之;无党人之视党也,则蟊贼之。”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民国初年(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