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古已有之的“近世”“近代”获得了现代意义上历史分期的新意“近世”通常指明清以来,“近代”则多指鸦片战争以后。1840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近代化”变迁,堪称“数千年来有之变局”。人们通常忽略了传统农业社会在此“变局”之前两三百年间已经酝酿着重大的社会变动,可名之为“近世化”趋势。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是近世渐变与近代突变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在从“近世”向“近代”转型的背景下,围绕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展开。建构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必须放宽视野,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和更长的时段中观察、思考。至少要向上延伸到明清之际,尤其要重视明清之际社会与文化的内在变迁;同时也要向下延伸到1949年之后,因为还存在一个从旧中国转变为新中国的历史过渡期。
——摘编自马敏《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示例
观点: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应重视“近代化”与“近世化”的内在关联。
论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和“西学东渐”引发中国社会的“突变”,传统封建社会趋向解体。引进机器生产技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实业救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社会急剧向近代转型。但西方影响并非导致中国近代变局的唯一因素,在近代“突变”之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已经酝酿着重大的社会变动。尤其是明朝后期起,南方出现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的工场,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白银大量流入,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城市化、平民化、世俗化趋势增强;在此基础上,经世实学和“新民本”等明清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上述种种内在渐变的影响,一直延伸到整个近代时期,甚至与“近代化”交互发生作用,推动社会转型。如传统经济腹地商业网络对通商口岸城市兴起的潜在影响,如明清经世实学思想与近代倡导的“实业”“实学”“民主”“民生”等主张之间的内在关联。
总之,在建构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只有做到既关注“近代之变”的巨大作用,也不忽略更长时段的“近世之变”的持续影响,才能深刻揭示出近代中国历史转型的多重因素和复杂面相。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时空是晚清的中国。如根据材料“古已有之的‘近世’‘近代’获得了现代意义上历史分期的新意”的关系及题干要求来看,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应重视“近代化”与“近世化”的内在关联。关于阐释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运动、思想变动)、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上的变动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近代之变”“近世之变”的关系,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