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这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初始阶段,是在旧王朝体制下探索资本主义发展取向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这40年是中国内忧外患同时加深、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与革命化同步发展的时期。国家的实效统治断裂,现代化处于自发游离状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断续地进行。1946-1949年解放战争是中国两条道路的大决战。1949年革命的胜利带来了发展模式的一次全面大转换。这次模式大转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体系对立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79年以来的模式转换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体制内的改革。中国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找到了适应世界潮流、兼采各国所长的发展方式,实现了从单纯政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到加强经济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走上了比较平稳的经济持续发展道路。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围绕“模式转换”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观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经历了三次模式转换。
说明:第一次是从封建主义模式向资本主义模式转换。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重,清政府统治危机加重。为此,清政府先后推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向西方学习,尝试发展资本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先后尝试民主政治、政党政治,颁布政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进了资本主义模式下的现代化尝试。
第二次是从资本主义模式向社会主义模式转换。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两极格局背景下,通过一边倒、三大改造成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模式。
第三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历史演进揭示了现代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长期性。现代化没有固定模式,必须结合自身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坚持自主探索、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1949年革命的胜利带来了发展模式的一次全面大转换”“1979年以来的模式转换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体制内的改革”可知,材料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发展模式的转换。故可以围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模式转换”拟定观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经历了三次模式转换。进而围绕鸦片战争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论述三次模式转换的背景、内容、影响,也即第一次是从封建主义模式向资本主义模式转换。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统治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资本主义模式下的现代化尝试。第二次是从资本主义模式向社会主义模式转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五计划,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最后作总结: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历史演进揭示了现代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长期性,各国各民族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高中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