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新民.新人

材料一

 “新民”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康语》,“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大意是,周公告诉康叔,应帮助周王依天命保护和改造殷商的遗民,让他们去掉旧习成为“新民”。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明德而后能新民……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强调通过革故鼎新、革旧更新而成为“新民”。“新民”思想广泛流布。

材料二

序号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895年,严复认为治国之根本在于治“民”,理想中的“新民”在“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德行仁义”三方面都应强大,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实现国家富强。
1903年,郑观应在南宁创设“蒙养学堂”,发布《告示》说:“尝考泰西富强之国,皆学堂林立……盖学堂所以开民智,未有民智不开而能致富强者也。”
1902—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新民”要有独立自主意识,“民之自由焉,自治焉,则群治必蒸蒸日上”;要有公德“利群”之品性,强调树立国家意识和群体观念,“知有公德……而新民出焉矣”;认为“天下无中立之事,不猛进斯倒退矣”,推崇进取和冒险精神。
1918—1919年,李大钊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应“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的组织”,改造“掠夺主义的经济制度”,认为“经济组织没有改变,精神的改造很难成功”;应“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认为向上的、进步的“新人”,应以社会主义“互助、牺牲”的精神来代替资本主义“竞争、自利”的观念。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新民”的内涵。

[["

内涵:“新民”一词最早是西周改造殷商遗民时提出的,后来强调根据时代发展去除旧的习俗和观念,遵循社会基本伦理道德,成为良好品德的人。

"]]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内涵:据材料一“应帮助周王依天命保护和改造殷商的遗民,让他们去掉旧习成为‘新民’,”可得出,“新民”一词最早是西周改造殷商遗民时提出的;据材料一“宋代朱熹说”“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可知,后来强调根据时代发展去除旧的习俗和观念,遵循社会基本伦理道德,成为良好品德的人。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新民”到“新人”思想的变化。

[["

变化:随着近代民族危机加剧(如果列出具体的史事,如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八国联军侵略《辛丑条约》签订也可),新民思想有了丰富和发展。严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实现国家富强。郑观应强调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实现新民的理想。梁启超强调,“新民”思想的关键在于使国民真正树立起国家主人的意识,将其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结合起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封建思想仍然束缚着人们,新文化运动兴起。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李大钊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的新人,重视民众的力量,强调互助和奉献的精神,并用唯物史观解释社会经济组织改造与人们思想观念革新的关系。 从新民到新人观念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思想家对于争取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等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对于救亡图存的认识。

"]]

这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可从近代以来“新民”到“新人”思想变化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据材料二“1895年,严复国……家富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背景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为了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思想传播开来,新民思想有了丰富和发展;据材料二“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实现国家富强。”;“尝考泰西富强之国”;“独立自主意识……国家意识和群体观念”等信息可知,严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实现国家富强。郑观应强调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实现新民的理想。梁启超强调,“新民”思想的关键在于使国民真正树立起国家主人的意识,将其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结合起来;结合所学可知,“新民”的影响是维新派的新民主张有利于解放思想,配合了变法运动的展开。但是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了,新民主张并未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据材料二“1918—1919年,李大钊”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封建思想仍然束缚着人们,新文化运动兴起。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李大钊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的新人,重视民众的力量,强调互助和奉献的精神,并用唯物史观解释社会经济组织改造与人们思想观念革新的关系。综上看近代以来“新民”到“新人”思想的变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极大,反映了近代各阶级对救亡图存的思想认识和思考,总结升华为从“新民”到“新人”思想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思想家对于争取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等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对于救亡图存的认识。

高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