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红楼梦》答记者问
詹丹
记者:对于书中女性人物的出场,您认为作者几乎都当作重要事件来渲染,并且后来者的陆续上场都是对已有人物不断进行着烘托、分层和个性细化,这个说法能给我们稍微展开说明一下吗?
詹丹: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红楼梦》主要是揭示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是为闺阁女子作传的。这也是作者一开始告诉我们的“当日所有之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而小说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又对主人公贾宝玉发生过深刻影响,所以,她们的出场,对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对他的心灵感受,当然也是对小说的重要情节发展,都显示了重要意义,从而被作者当作事件来渲染,给他们的出场以各种特写。与此同时,大部分男性人物的出场,却被作者有意无意忽视了,以至于有读者产生误解,以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写女性的书,其实从全书出场人物比例看,男性还略多于女性。
另一方面,其对重要女性人物的出场,如以贾宝玉心仪的林黛玉的上场为起点,①对她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通过描写其他相反或者相似的人物,来加以不断烘托、分层和细化。借助人物影射的创作方式,让不同阶层、不同立场、不同关系的几位相关女性人物,聚拢在贾宝玉身边,在形成诗意情感的交流或者不交流中,呈现种种变相。
其一是晴雯。晴雯向来被视为黛玉的影射人物,她去世时,宝玉充满感伤,写下最具诗意的《芙蓉女儿诔》。晴雯病中挣扎着为宝玉补雀金裘,这种勇,既是不惧病魔的勇,但更是敢爱敢恨的勇。这样的勇敢力量,显然不同于林黛玉那种欲言欲止的羞涩与举手投足的柔弱,尽管其情感的深沉并不亚于黛玉。
其二是香菱。香菱因学诗和黛玉相处,显示了大观园美好的一段诗意时光,也显示了香菱是一个具诗意气质的人,这一点与黛玉息息相通。香菱的诗意,也体现在她与黛玉回忆过去时,在与夏金桂谈菱角的香味时,都能体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所以,在一个特殊层次上,香菱也成了黛玉的影射,并与贾宝玉发生了微妙关系。贾宝玉与香菱玩斗草的游戏,拿的是夫妻蕙和并蒂莲,又十分体贴地让袭人来为她换弄脏的石榴裙,让香菱十分感叹。但毕竟香菱已是薛蟠的侍妾,所以与要宝我构成了一种特殊意义的诗意情感关系。
其三是龄官。龄官外貌最近黛玉,王熙凤因为拿她来比黛玉,引发众人哄笑。但相似的又不只外貌。其作为贾府买来演戏的十二位女子之一,刚一出场,就表现出与黛玉相似的孤高自许性格,不肯出演非她惯演的戏目,而宝玉对她也颇有好感。但小说中,龄官作为黛玉的影射者,不同于晴雯和香菱,恰恰是以钟情于贾蔷并拒绝贾宝玉而出场的。但这种拒绝,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他启悟了宝玉,让宝玉这样一个公子哥,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从传统的男子中心主义者的普遍占有欲中逐步醒悟过来,使自己的情感慢慢聚焦于黛玉一身。虽然上述三位女性可视为黛玉的影射,都具有诗一样的特质,但就感情本身言,这里有晴雯对宝玉的深沉而热烈,有香菱与宝玉的暧昧而后退缩,也有龄官对宝玉始终如一的冷淡和拒斥,体现出相似女性人物形象谱系中,与宝玉交往的丰富复杂。
记者:您在书中谈到认为贾宝玉对女孩子的用情存在着情感表达与礼仪的裂缝,这个怎么说?
詹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一篇,正好涉及这个问题。他在解读传统中国特点时说:“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在传统的礼治社会,情感是受礼治制约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但贾宝玉恰恰不是这样的人。按道理说,在贾府中是不允许贾宝玉和女孩子有这样自由交往的天地的。但小说把人物的年龄设计得相对偏小,这样可以让大人放心,即便贾宝玉和黛玉已经为了情感闹得天翻地覆,老祖宗、王熙凤等还是把他们视为“儿戏”。②如果说这里有一个不完全受礼仪控制的裂缝,那是作者的艺术策略所营造的。
【链接】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费孝通《乡土中国》)
下列对画浪线句“男性还略多于女性”相关内容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章指出“男性略多于女性”的事实,纠正了读者的错误认知。
","产生女性多的误解,是因为作者精心设计女性出场而忽视男性。
","作者重点写女性,是为了揭示众多女性对宝玉成长的深刻影响。
","对男性的描写难以引起读者关注,因为女性行止见识超出男性。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男性还略多于女性”是针对“全书出场人物比例”来说的,可以纠正前面说到“大部分男性人物出场被作者忽视了”引起读者的误解,且明确这是作者“有意无意忽视的”。“以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写女性的书”,揭示众多女性对宝玉的影响。
D.“对男性的描写难以引起读者关注,因为女性行止见识超出男性”错误。结合“这也是作者一开始告诉我们的‘当日所有之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等分析,“当日所有之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只是《红楼梦》作者一开始告诉我们的,且“我”不能代表所有男性。
故选D。
下列对第一处画横线句“烘托、分层和细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红楼梦》为了渲染重要女性的出场,以对相近相反后来者的描写,来烘托映衬。
","晴与黛玉都情感深沉,晴雯敢爱敢恨的勇,与黛玉兼涩柔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香菱与黛玉的诗意气质相通:香菱与宝玉的斗草游戏暗示了香菱爱而不得的痛苦。
","龄官外貌与孤高性格最近黛玉,但她是以拒绝宝玉出场的,这也是对黛玉的影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暗示了香菱爱而不得的痛苦”错误。结合“贾宝玉与香菱玩斗草的游戏,拿的是夫妻蕙和并蒂莲,又十分体贴地让袭人来为她换弄脏的石榴裙,让香菱十分感叹。但毕竟香菱已是薛蟠的侍妾,所以与要宝我构成了一种特殊意义的诗意情感关系”分析,原文只是说“让香菱十分感叹”,并不能推断出“爱而不得的痛苦”。
故选C。
第二处画横线句中提出了“裂缝”的概念,作家是怎样营造这一“裂缝”的?
小说将人物年龄设计偏小,使得他们之间再深切的情感在大人眼里也不过是“儿戏”,从而在严格的礼治社会为情感的自由表达赢得了空间。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但小说把人物的年龄设计得相对偏小,这样可以让大人放心,即便贾宝玉和黛玉已经为了情感闹得天翻地覆,老祖宗、王熙凤等还是把他们视为‘儿戏’”分析,小说把人物的年龄设计得相对偏小,这样可以让大人放心,即使他们为了情感闹得天翻地覆,大人们还是把他们视为“儿戏”。
在那样的社会中,男女之间是不允许有这样自由交往的天地的,设计这样一个不完全受礼仪控制的裂缝,恰巧能为情感表达赢得空间。
结合链接资源,分析贾母、王熙凤等对宝玉爱情的态度。
贾母、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礼治秩序的维护者;恋爱不停止地追求生命意义的创造,而不是经济的生产;恋爱使社会关系不稳定,事业不能经营;为了维护贾府的安定,必须避免强烈的情感,因此,贾母等不允许贾宝玉爱情的自由。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贾母、王熙凤应该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是封建礼治秩序的忠诚者,她们应该认为封建礼治秩序不可违背。
结合【链接】内容分析,如“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不停止地追求生命意义的创造,而不是经济的生产。
如结合“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分析,恋爱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根据恋爱的特点及贾母、王熙凤的身份分析,为了贾府的安定,为了贾家的未来,必须杜绝宝玉的自由爱情。所以,贾母、王熙凤等反对宝玉爱情自由。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