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探究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探究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①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 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②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街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③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参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租”(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李睿《也说“木叶”》)

材料一第④段中加点字“暗示性”在文中具体指                            

[["

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原文“‘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知,“暗示性”在文中具体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

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

“木”有“木头”的典型性,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

“树”与“叶”的形象完全一致,古人就用“树”或“叶”代替“树叶”。

"]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结合原文“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选项“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曲解文意。

C.“‘木’有‘木头’的典型性,因而影响着……”错误,结合原文“‘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可知,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选项“‘木’有‘木头’的典型性,因而影响着”因果不当。

D.“古人就用‘树’或‘叶’代替‘树叶’”错误,结合原文“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可知,原文是说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选项“古人就用‘树’或‘叶’代替‘树叶’”曲解文意。

故选B。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材料一把“洞庭波兮木叶下”写“雨中黄叶树”对比,凸显“木叶”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

材料二通过大量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

材料一以“木”暗示着“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

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结合原文“‘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可知,材料一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选项“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曲解文意。

故选C。

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庭坚《清明》)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原文“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 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

A.“夏木”指夏天的树,与秋天没有关系,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

B.“雨足郊原草木柔”,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与秋天没有关系,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

C.“禅房花木深”的“木”是繁茂的,也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

D.“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落木”指秋天的落叶,这与材料二观点相反,所以无法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古人作诗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

[["

①“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②“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③“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④“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

⑤“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可知,“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结合“‘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可知,“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结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律美”可知,“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结合“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可知,“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

结合“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参为经典……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可知,“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高中 | 探究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