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禹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外薄四海,咸建五长。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
——摘编自《尚书》等
材料二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卫青出云中以西,收秦故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元狩年间,匈奴昆邪王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二郡。元鼎末,又复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徙内地之民以实之。河西四郡既建,玉门路通,诸国始皆相继臣服。时乌孙最号大国,汉廷乃利用和亲之计,以相接纳。至贰师将军征大宛,汉威遂远被绝域;于是轮台、渠犁皆置田卒,复有校尉领护,以为久远之计。汉宣帝于乌垒城置都护以护南北二路,其形势益固。
——摘编自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材料三
清乾隆帝言:“禹迹所奄,蕃息殷阜,瀛壖(边缘)炎岛,大漠蛮陬(角落),咸隶版图。置郡筑邑,声教风驰,藩服星拱,禀朔内附,六合一家。”同治、光绪年间,东南海疆,列强环伺;西北陆疆,危机日重,时人遂有“海防”“塞防”之争。
——摘编自《清代诗文集汇编》等
概括材料一所体现的天下观。(6分)
天下一体(回答天下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亦可);“邦畿”(即国都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天下的中心;实施五服制,对天下进行有序划分和管理;天下具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和空间层次。(三点6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据材料一“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可知,天下一体(回答天下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亦可),表明四海之内都要建立统治秩序,体现出对整个天下进行统治的观念;据材料一“邦畿方千里”可知,“邦畿”(即国都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天下的中心,以邦畿(王都周围千里之地)为核向外划分不同的服;据材料一“弼成五服”,从邦畿向外依次为侯服、每服、男服、采服、卫服、要服可知,实施五服制,对天下进行有序划分和管理;天下具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和空间层次。
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8分)
军事开拓疆域;设置郡县和都护府;移民实边;和亲;屯田。(任意四点8分)
"]]据材料二“卫青出云中以西,收秦故河南地”可知,打击了匈奴势力,军事开拓疆域;据材料二“置朔方、五原郡”“以其地为武威、酒泉二郡”“复有校尉领护”可知,设置郡县和都护府;据材料二“又复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徙内地之民以实之”可知,移民实边,徙内地之民充实新设置的郡县,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稳定;据材料二“汉廷乃利用和亲之计,以相接纳”可知,和亲政策,对乌孙等国采用和亲之计,加强与边疆民族的联系;据材料二“于是轮台、渠犁皆置田卒”可知,屯田,在轮台、渠犁等地置田卒,有校尉领护,保障边疆地区的物资供应和军事防御。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防”与“塞防”之争所秉持的共同立足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六合一家”思想观念的意义。(11分)
共同立足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巩固清朝的统治。(4分)
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家认同;推动民族交融;传承和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三点6分,四点7分)
"]]第一小问共同立足点,据材料三“东南海疆,列强环伺;西北陆疆,危机日重”及所学可知,“海防”与“塞防”之争都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巩固清朝的统治。当时中国面临东南海疆列强环伺、西北陆疆危机日重的局面,“海防”强调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御,抵御列强从海上的侵略;“塞防”强调重视西北边疆的防卫,防止沙俄等对西北领土的蚕食。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三“置郡筑邑,声教风驰,藩服星拱,禀朔内附”可知,“六合一家”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巩固国家统一,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据材料一、二、三中,从大禹的天下观到西汉为巩固天下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再到乾隆帝的六合一家可知,“六合一家”的思想观念是逐步演进的过程,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据所学,“六合一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是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