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禹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外薄四海,咸建五长。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

——摘编自《尚书》等

材料二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卫青出云中以西,收秦故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元狩年间,匈奴昆邪王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二郡。元鼎末,又复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徙内地之民以实之。河西四郡既建,玉门路通,诸国始皆相继臣服。时乌孙最号大国,汉廷乃利用和亲之计,以相接纳。至贰师将军征大宛,汉威遂远被绝域;于是轮台、渠犁皆置田卒,复有校尉领护,以为久远之计。汉宣帝于乌垒城置都护以护南北二路,其形势益固。

——摘编自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材料三

清乾隆帝言:“禹迹所奄,蕃息殷阜,瀛壖(边缘)炎岛,大漠蛮陬(角落),咸隶版图。置郡筑邑,声教风驰,藩服星拱,禀朔内附,六合一家。”同治、光绪年间,东南海疆,列强环伺;西北陆疆,危机日重,时人遂有“海防”“塞防”之争。

——摘编自《清代诗文集汇编》等

概括材料一所体现的天下观。(6分)

[["

天下一体(回答天下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亦可);“邦畿”(即国都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天下的中心;实施五服制,对天下进行有序划分和管理;天下具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和空间层次。(三点6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

据材料一“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可知,天下一体(回答天下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亦可),表明四海之内都要建立统治秩序,体现出对整个天下进行统治的观念;据材料一“邦畿方千里”可知,“邦畿”(即国都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天下的中心,以邦畿(王都周围千里之地)为核向外划分不同的服;据材料一“弼成五服”,从邦畿向外依次为侯服、每服、男服、采服、卫服、要服可知,实施五服制,对天下进行有序划分和管理;天下具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和空间层次。

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8分)

[["

军事开拓疆域;设置郡县和都护府;移民实边;和亲;屯田。(任意四点8分)

"]]

据材料二“卫青出云中以西,收秦故河南地”可知,打击了匈奴势力,军事开拓疆域;据材料二“置朔方、五原郡”“以其地为武威、酒泉二郡”“复有校尉领护”可知,设置郡县和都护府;据材料二“又复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徙内地之民以实之”可知,移民实边,徙内地之民充实新设置的郡县,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稳定;据材料二“汉廷乃利用和亲之计,以相接纳”可知,和亲政策,对乌孙等国采用和亲之计,加强与边疆民族的联系;据材料二“于是轮台、渠犁皆置田卒”可知,屯田,在轮台、渠犁等地置田卒,有校尉领护,保障边疆地区的物资供应和军事防御。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防”与“塞防”之争所秉持的共同立足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六合一家”思想观念的意义。(11分)

[["

共同立足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巩固清朝的统治。(4分)

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家认同;推动民族交融;传承和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三点6分,四点7分)

"]]

第一小问共同立足点,据材料三“东南海疆,列强环伺;西北陆疆,危机日重”及所学可知,“海防”与“塞防”之争都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巩固清朝的统治。当时中国面临东南海疆列强环伺、西北陆疆危机日重的局面,“海防”强调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御,抵御列强从海上的侵略;“塞防”强调重视西北边疆的防卫,防止沙俄等对西北领土的蚕食。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三“置郡筑邑,声教风驰,藩服星拱,禀朔内附”可知,“六合一家”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巩固国家统一,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据材料一、二、三中,从大禹的天下观到西汉为巩固天下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再到乾隆帝的六合一家可知,“六合一家”的思想观念是逐步演进的过程,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据所学,“六合一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是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明朝逐渐完善土司制度,在无碍政权统治的前提下,允许云南土司享有一定司法权,可“因俗”治理本民族事务;同时,中央政府对土司行为掌握有最终裁判权。这反映出明朝(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在当时(        ) 羁縻制度是封建国家为治理边疆少数民族而实行的一种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制度。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土司制三个阶段,尽管其形式不同,但主要目标都是(        ) 古人认为,天子的职责就是“混一九州”“合万国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做不到这一点的,就不是称职的统治者。下列言论中,与此观念内涵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明代对西藏地方首领实行“多封众建”,针对西藏地区教派林立的现状,明初改变了元朝只倚重萨迦派的做法,封授了一系列的法王、西天佛子、国师、禅师等,以法王为最高僧职,又分封了五个实力强大的政教领袖,使其抚治一方。据此可知明朝(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