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选择性必修一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是某学者在研究清代相关课题过程中收集整理的部分奏折资料。

表1

序号奏折名称上奏者时期
奏请滋生人丁不再加赋折礼部右侍郎康熙朝
奏缮《御选唐诗》底子十八篇折武英殿总监造
奏报察哈尔八旗蒙古遭大风雪折理藩院尚书
奏陈摊丁入亩折山东道监察御史雍正朝
奏报癸卯科乡试情形折两江总督
奏报题参不法土司暨改土归流缘由折陕西总督
奏报得雨及粮价情形折广东巡抚乾隆朝
奏报办理漕运事务事江南河道总督
奏报代藏书家鲍士恭等叩谢恩赐《古今图书集成》事浙江巡抚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4条奏折,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列出所选奏折序号,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非官答)

示例

所选奏折序号:①、④、⑥

论题:清代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地方治理的调整

阐述: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体制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在这一体制下,皇帝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不断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同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治理调整。从表1所列的奏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地方治理的调整过程。

康熙朝时期,礼部右侍郎上奏的《奏请滋生人丁不再加赋折》反映了中央政府在赋税制度方面的改革。这一改革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使得赋税征收更加规范和统一。这体现了中央集权在财政领域的强化,通过制度设计确保了国家财政的稳定和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雍正朝时期,山东道监察御史上奏的《奏陈摊丁入亩折》进一步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摊丁入亩的实施,使得赋税负担更加合理,避免了因人口增减而导致的赋税不均问题。这一改革不仅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还增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状况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而陕西总督上奏的《奏报题参不法土司暨改土归流缘由折》则体现了清代在地方治理方面的调整。改土归流是清代针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土司制度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通过这一改革,中央政府成功削弱了土司的势力,加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同时,这一改革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了治理调整,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从康熙朝的赋税制度改革到雍正朝的摊丁入亩,再到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土司制度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在中央集权强化与地方治理调整方面的不断努力和进步。这些改革和政策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还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了治理调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

首先,据表1中“序号”“奏折名称”“上奏者”“时期”等并结合所学,选择2—4条奏折,提炼一个论题,如选择序号①、④、⑥,可以拟定论题“清代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地方治理的调整”。其次,紧扣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对所拟定的论题展开阐述,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就答案示例而言,注意围绕以下方面展开阐述:总况:清代在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皇帝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不断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同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治理调整。

分别阐述:康熙朝时期,礼部右侍郎上奏的《奏请滋生人丁不再加赋折》反映了中央政府在赋税制度方面的改革,体现了中央集权在财政领域的强化,通过制度设计确保了国家财政的稳定和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雍正朝时期,山东道监察御史上奏的《奏陈摊丁入亩折》进一步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而陕西总督上奏的《奏报题参不法土司暨改土归流缘由折》则体现了清代在地方治理方面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了治理调整,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最后,末尾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如从康熙朝的赋税制度改革到雍正朝的摊丁入亩,再到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土司制度的改革,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还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了治理调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等。

高中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相关题库:
明朝逐渐完善土司制度,在无碍政权统治的前提下,允许云南土司享有一定司法权,可“因俗”治理本民族事务;同时,中央政府对土司行为掌握有最终裁判权。这反映出明朝(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在当时(        ) 羁縻制度是封建国家为治理边疆少数民族而实行的一种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制度。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土司制三个阶段,尽管其形式不同,但主要目标都是(        ) 古人认为,天子的职责就是“混一九州”“合万国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做不到这一点的,就不是称职的统治者。下列言论中,与此观念内涵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明代对西藏地方首领实行“多封众建”,针对西藏地区教派林立的现状,明初改变了元朝只倚重萨迦派的做法,封授了一系列的法王、西天佛子、国师、禅师等,以法王为最高僧职,又分封了五个实力强大的政教领袖,使其抚治一方。据此可知明朝(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