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暮色中的亲戚
秋子红
①风吹着门前的白杨树,白杨树已变金黄的叶子发出一阵阵窸窸索索的声音,深秋的夜晚很明显已有了凉意。街巷里,远远传来田地里耕种的人晚归时的说话声,女人们扯长声音呼喊自己孩子的声音,村口饲养室里长一声短一声“哞哞哞”的牛叫声,树枝上鸟雀们唧唧喳喳的聒噪声。与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是傍晚天擦黑时村庄里的炊烟。它们一柱柱从房顶的烟囱里喷出来,飘散在房顶一片片鱼鳞状的青瓦上,又一丝丝一缕缕从墙头落下来,飘到院墙外的街巷里,将整个村庄笼罩在一团团淡蓝色烟雾中。
②父亲迈过门槛走进了门廊,我们看见,父亲的身后还跟着一个人,一个已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便是夜幕已笼罩了院子,我们还是一眼就瞅见,老人发白的胡须和头上的白发。很明显,老人比我们魁梧高大的父亲要瘦小得多,也苍老得多。
③进了院子,父亲指着身后的老人对我们说:“这是你北山叔!”说罢,父亲还不忘再叮咛我们一句:“你北山叔是咱家的亲戚!”
④一听说家里来了亲戚.母亲出了厨房,亲热地和老人打着招呼,哥哥和姐姐跑到老人身边,接过老人肩头背的灰布袋子和一只鼓鼓囊囊的人造革旧皮包,放到了堂屋柜盖上,我和妹妹围着老人,一声声“北山叔”“北山叔”唧唧喳喳叫着。
⑤父亲招呼北山叔洗罢脸,领着北山叔进了堂屋。接下来,父亲高喉咙大嗓门吩咐着姐姐给北山叔倒茶,他从堂屋柜盖上拿过装烟叶的木匣子,给北山叔装一锅旱烟,又给自己装一锅,然后点着火,两个人坐在炕沿边吧嗒吧嗒吃起了老旱烟。父亲的过分殷勤,使得北山叔好像有些不大自然,他像我们村庄里那些头一回去人家里做亲戚的新女婿们一样,手足无措,屁股浅浅担在炕沿边,在父亲几次叮嘱后,才脱下鞋,坐到了炕头上。
⑥他的鞋就脱在炕下,鞋面没颜没色破旧得不成样子,他身上的夹袄,比父亲在牛圈里干活时所穿的衣服更脏更破旧,掉着线絮的袖口乌油油明光光的,袖肘上很刺眼地缀着两块大补丁。与我们想象中的亲戚相比,北山叔显得太寒碜了,可即便是这样,北山叔终究是我们家的亲戚啊!
⑦母亲的娘家在陇西,那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也是我们村庄里人人皆知的一个苦地方,母亲因而被人背地里不屑地称作“甘谷客”。这是母亲心头的伤疤,更是任何人都碰不得的疼处。我们记得,母亲有年在庄南的凹地里锄玉米时,和后街的刘桂花吵了嘴,当时当着地里那么多人,刘桂花骂了母亲一句“甘谷客”!刘桂花刚骂毕,母亲将手里锄头一撂,像头发怒的狮子朝刘桂花扑了过去,两个人登时就撕打在一起。刘桂花人高马大,比母亲能高出一个头来,可最终刘桂花的脸上,还是被母亲抓出三道血印来。母亲的娘家远,不要说平日,就是正月里过年时节,我们家也冷冷清清,没有别人家舅舅妗子、大姨姨夫之类,一拨拨热热闹闹迎来送往的亲戚。
⑧现在,我们的亲戚就坐在我家堂屋炕头上,虽说他的衣着破旧些,模样寒酸落魄些,可亲戚终究是亲戚啊,我们的家里,像我们街坊邻居家来了亲戚一样,立马呈现出一种跟平日不一样的祥和喜气来。
⑨陪着北山叔吃罢一锅烟,喝过茶水后,父亲下了炕,趿拉着鞋进了厨房,吩咐母亲端晚饭。当看见母亲端在手间的是两碗傍晚煎的搅团①时,父亲小声说:“给他叔下碗挂面吧。”
⑩母亲沉着脸,站在锅根,身子动都没动。父亲凑过脸,软着声,用平日里绝没有的乞求语气说:“就下一小把吧。”厨房里一阵风箱吧嗒吧嗒响,不一会,母亲笑吟吟端着过年待客的木盘进了堂屋。木盘里,是四碗冒着热气,汤面上缀着绿生生蒜苗漂菜、红艳艳油泼辣子的清汤挂面。
⑪吃罢父亲说:“他叔,给娃娃们拉上一段!”北山叔说:“行么。”
⑫父亲吩咐哥哥从柜盖上取过北山叔进门时背在肩头的灰布袋,等布袋一打开,我们看见,布袋里装着把乌黑锃亮的板胡。北山叔将板胡搁在腿面上,调了调弦,右手一运弓,我们听见,一种清脆细亮的声音,从板胡上吱吱呀呀飘了出来。
⑬父亲听了一阵,在炕沿磕了磕烟锅里的烟灰,下炕要去饲养室喂牲口。父亲拉开堂屋门,我们才发现,我们家的窗根和堂屋门外站满了人。
⑭那天夜晚,我们家的院子里热热闹闹。人出人进。人们聚在我家堂屋里,听了大半夜的戏。夜深了,我们已打起了呵欠,父亲才领着北山叔去村口饲养室歇息睡觉去了。
⑮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看见,北山叔和父亲一起,将牲口圈里的牛粪用生产队的独轮木推车一车车推出来,沤在饲养室门口的粪场上。然后,他们将晒在粪场的干土,装进木推车,一车车推进牲口圈,撒开在牛圈里。
⑯傍晚回来后,本来,母亲是要给北山叔下挂面的。但是,母亲刚刚烧开水,将一小把挂面放在厨房案板上,就让北山叔死活拦住了。北山叔站在厨房门口,头探进门里,朝着灶火里烧锅的母亲说:“挂面留给娃娃吧,咱家里平常吃啥就吃啥!”
⑰那天的晚饭母亲做得特别经心,切成细丝撒着葱花的凉拌红萝卜丝,前锅里熬得又粘又稠的玉米糁子,金黄金黄,散发着一股诱人的甜香味,北山叔端着碗,一连喝了两大碗。他将吃罢饭的碗,用红萝卜丝擦得干干净净,好像比母亲用清水洗过的还干净。吃罢晚饭,北山叔坐在炕头上,一直和父亲聊到天擦黑时,才出了门。
⑱自那天傍晚之后,我们再也未见过北山叔。我们也从未向父母打问过北山叔,就像我们全家人心照不宣的一个秘密,我们一直小心地将它压在心底。
(原文有删减)
【注】①搅团:搅团是西北一带最常见的吃食,用荞麦粉、玉米粉等杂粮面粉搅成的糊糊。
第①段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颇具特色,请赏析其效果。
$($1$)$使用多个叠词,如“一柱柱”“一片片”“一丝丝”“一缕缕”“一团团”, 增强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 ,增强节奏感和韵律美 。
$($2$)$使用多个动词,如“喷出来”“飘散”“落下来”“飘到”,这些动词描绘了炊烟从烟囱中喷出、飘散、落下、再飘到院墙外的动态过程,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3$)$生动的比喻,句子中将青瓦比作“鱼鳞状”,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青瓦的外形,还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使用叠词。如“一柱柱”“一片片”“一丝丝”“一缕缕”“一团团”, 增强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 叠词的使用使得描写更加细腻和生动,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例如: “一柱柱”:形象地描绘了炊烟从烟囱中喷出的连续性和数量感,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炊烟一柱柱地升起,也使句子在节奏上形成一种有规律的韵律感,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动态描写。 句子中使用了多个动词,如“喷出来”“飘散”“落下来”“飘到”,这些动词描绘了炊烟从烟囱中喷出、飘散、落下、再飘到院墙外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描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仿佛炊烟在读者眼前缓缓移动,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比喻手法。 句子中将青瓦比作“鱼鳞状”,这种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青瓦的外形,还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比喻,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青瓦的排列方式和质感,增强了画面的细腻感。
分析第⑦段在文中构思上的作用。
$($1$)$交代了母亲娘家在陇西,一个遥远而贫困的地方,解释了母亲在村庄中被称为“甘谷客”并受到歧视的原因。
$($2$)$通过母亲与刘桂花的争吵和撕打,展现了母亲内心的痛苦和对这种歧视的强烈反抗。
$($3$)$揭示了家庭在节日期间的冷清,暗示了家庭缺乏亲戚往来的孤独和无奈。为后文北山叔的到来铺垫了情感基础,突出了亲戚到来对家庭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第⑦段通过对母亲娘家背景的详细描述,揭示了母亲在村庄中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由文本“我们村庄里人人皆知的一个苦地方,母亲因而被人背地里不屑地称作‘甘谷客’”可知,母亲娘家在陇西,
一个遥远而贫困的地方,解释了母亲在村庄中被称为“甘谷客”并受到歧视的原因。
文本“刘桂花骂了母亲一句‘甘谷客’!刘桂花刚骂毕,母亲将手里锄头一撂,像头发怒的狮子朝刘桂花扑了过去,……还是被母亲抓出三道血印来”通过母亲与刘桂花的争吵和撕打,展现了母亲内心的痛苦和对这种歧视的强烈反抗。
“母亲的娘家远,不要说平日,就是正月里过年时节,我们家也冷冷清清,没有别人家舅舅妗子、大姨姨夫之类,一拨拨热热闹闹迎来送往的亲戚。”这段文字还揭示了家庭在节日期间的冷清,暗示了家庭缺乏亲戚往来的孤独和无奈。
这些背景信息为后文北山叔的到来铺垫了情感基础,突出了亲戚到来对家庭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分析⑨⑩段中父亲两次请求母亲下面的原因。
$($1$)$对亲戚的重视: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这种相对较好的食物来表达对北山叔的重视,体现出对亲戚的热情和礼遇。
$($2$)$缓解北山叔的尴尬:北山叔的贫困和寒酸也让他感到尴尬。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来缓解北山叔的尴尬,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3$)$家庭的面子:在村庄这种熟人社会中,待客之道也是家庭面子的体现。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来展示家庭的好客和礼仪,维护家庭的面子。
"]]本题考查学生剖析人物行为的能力。
对亲戚的重视:文本第五段“父亲高喉咙大嗓门吩咐着姐姐给北山叔倒茶,他从堂屋柜盖上拿过装烟叶的木匣子”可见,父亲对亲戚的重视;文本第八段“立马呈现出一种跟平日不一样的祥和喜气来”写出一家人对亲戚的重视,所以父亲才希望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亲戚,表达对北山叔的重视,体现出对亲戚的热情和礼遇。
缓解北山叔的尴尬:文本“父亲的过分殷勤,使得北山叔好像有些不大自然”“他的鞋就脱在炕下,鞋面没颜没色破旧得不成样子,他身上的夹袄,比父亲在牛圈里干活时所穿的衣服更脏更破旧,掉着线絮的袖口乌油油明光光的,袖肘上很刺眼地缀着两块大补丁”,写出北山叔的贫困和拘束,所以父亲在抽完烟之后才会趿拉着鞋子去求母亲下面,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来缓解北山叔的尴尬,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家庭的面子:在村庄这种熟人社会中,待客之道也是家庭面子的体现。父亲希望通过下挂面来展示家庭的好客和礼仪,维护家庭的面子。
文章结尾处作者提到“全家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他们把北山叔当成亲戚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传统文化心理。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材料加以评析。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重视亲情:尽管北山叔贫困寒酸,但家庭仍然将他视为亲戚,给予他热情的接待。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和对血缘关系的珍视。
$($2$)$维护家庭尊严:家庭成员没有向父母打问北山叔的去向,表现出对家庭尊严的维护和对父母决定的尊重。
$($3$)$乡土社会的包容性:尽管存在对“外来人”的歧视,但在面对亲情和血缘关系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包容和接纳。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文章结尾处提到的“全家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心理和社会现象:
亲情的重视:由材料“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可知,在中国乡土社会中,血缘关系往往比地缘关系更为重要,亲戚是血缘关系的一种延续,在这个没有亲戚的村庄,才会把北山叔当成亲戚。尽管北山叔贫困寒酸,但家庭仍然将他视为亲戚,给予他热情的接待。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和对血缘关系的珍视。
维护家庭尊严:家庭成员没有向父母打问北山叔的去向,表现出对家庭尊严的维护和对父母决定的尊重。这种行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辈的尊重和对家庭内部事务的保密。
乡土社会的包容性:由材料“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可知,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尽管存在对“外来人”的歧视,但在面对亲情和血缘关系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包容和接纳。这种包容性反映了中国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复杂性和相互交织。因为北山叔的板胡,“父亲拉开堂屋门,我们才发现,我们家的窗根和堂屋门外站满了人”“那天夜晚,我们家的院子里热热闹闹。人出人进。人们聚在我家堂屋里,听了大半夜的戏”,此时的我们终于被这个村所接受,这种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交织和复杂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体现。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