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书令①司马迁》第三幕
第一场
倡优 司马迁过上了好日子,
吃的是长安的佳肴,
喝的是西域的美酒,
穿的是高贵的丝绸,
发迹了,发达了,
发财了,发福了!
太平盛世,他离世界的中心,一步之遥。
众人 谁能不被权力腐蚀?谁能不受虚荣玷污?
他的名字我羞于提起,他的面孔我感到厌恶。
和权贵周旋,向皇位屈膝,
抛弃了亲人,疏远了朋友,
戏子的灵魂,宦官的身体,
像垃圾散发阵阵恶臭。
呸!司马氏的耻辱!
倡优 他在白天睡去,做个称职的官员,
他在夜晚醒来,被死者团团围绕。
小心!别惊动他们,
这是决定性的时刻,历史不再蹒跚学步,
他神奇地长大成人,第一次拥有深沉的意志。
致敬!伟大的主人公,
你写下的每一个字,后来者都奉为珍宝,
你讲述的每一个人,在时光中获得永生。
然而,我不是你的信徒,
我悄然进场,做一个明智的看客。
你一言一行,逃不过严厉的目光。
(一束追光照亮司马迁。除倡优外,众人下。)
司马迁 这个世界由我做主!残缺的身体,握住这支笔,就化身为补天的巨人,我与天地造化同在……这种感觉是怎么回事?多神奇啊,这颗心被什么东西充满了,踏实,明亮,一切豁然开朗……
(黑暗中传来倡优放肆的笑声。一束光把他照亮。司马迁看不到他。)
司马迁 光芒一闪而过,我抓不住它,谁能抓住幻觉?
我是个苦役犯,写书是我的刑罚。竹简一点点增多,像一块块石头压在心上……我会得到补偿,不是现在,是将来——我要名声,我要荣誉,我要千百年后,你们注视着我,把我的名字传颂!
倡优 你出名了!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你的名字通行无阻,文臣武将,开始琢磨你的脸色。这只是开始。千百年后,你将登上荣誉的巅峰,你的名字无人不晓,你的文章天下传扬,人们满怀赤诚,向你顶礼膜拜——怎么样?满意吗?高兴吗?你活得像狗一样,就是为了这个?
(竹简堆成的墙像迷宫一样,司马迁和倡优分别在墙内墙外。)
司马迁(似乎听到了什么)有人吗……是谁?父亲,是你吗?(四下寻找,但什么也看不见)
倡优(在司马迁面前跳来跳去)瞎子!聋子!阉人!佞臣!傻瓜!疯子!
司马迁 (持笔书写)必须全神贯注,只要一停笔,耻辱就变成无数只虫子,爬满我的后背……
倡优(向观众)瞧,他进入角色了,眉头紧锁,汗流浃背,魂不守舍,痛不欲生。他的舞台在书里,我们的悲剧主人公!
(司马迁每一动笔,倡优就像捉迷藏一样,嬉笑着给他捣乱。)
倡优(把笔拔走)眼睛里都是偏见,
(把竹简抽掉)耳朵里都是传闻,
(把砚台挪开)心里面都是仇恨……
你啊,跟不上这个伟大的时代!
司马迁(仰首向天)你高高在上,你沉默不语,或者你根本就不存在……尊严、品行、教养、风俗,所有养育我的,都被蔑视和践踏,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让人厌恶……也许是我错了,被偏见蒙蔽,被仇恨淤堵,因为无知和傲慢而变得浅陋?
(舞台上出现一束跳动的光晕,他站起身)有时候,会有一种感觉,好像有什么秘密,就要被我揭破……
(迎着光走过去,光突然灭了,司马迁静立在黑暗中)你们为什么围着我?
(和看不到的人搏斗)放开我!和我没关系!够了,滚开,离我远点!……
(渐渐平静下来,望着四周)你们是怎么死的?饥寒交迫而死?飞来横祸而死?死在战场上?死在监牢里?是满怀冤屈,还是平平安安得享天年?别走,你们有话要对我说吗?
倡优(怜悯地)你能理解这些变化吗?你能埋葬这些尸骨吗?你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你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司马迁 我的时代就要过去了,我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我该怎样描述它?我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
(倡优把司马迁带到书案前,摆好竹简、砚台,把笔塞到他手里,把他的身体摆成书写的姿势。)
倡优(向观众)嘘……(暗转。)
(选自《中书令司马迁》)
【注】中书令:官职名。西汉内廷宦官机构中的高官,皇帝的近臣。
文中画直线部分运用不同的人称,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一开始连用“他”,写出了司马迁接受宫刑后忍受耻辱、潜心创作的处境。
②之后的“他们”指的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人物。
③后一个“他”指的是历史,运用比拟生动地表现出司马迁所记录的历史前无古人的价值)。
④最后用第二人称“你”称呼司马迁,和“我”表现出人物的对话感,同时表现出后世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严厉审视与极高的评价。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变换的作用和效果的能力。
根据剧本原文“司马迁过上了好日子,吃的是长安的佳肴,喝的是西域的美酒……”可知,虽然看似描述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实际上却暗含了对他内心苦痛的揭示。剧本一开始使用“他”来指代司马迁,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来描写他的处境。这样写法显得冷静而客观,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这个“他”是一个饱受屈辱的人,刚经历了宫刑的痛苦,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的耻辱。这种对比反映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外表的荣华与内心的挣扎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虽被摧毁了身体,但精神上却未屈服,反而更加专注于创作,借以摆脱耻辱,实现内心的救赎和超越。
根据原文“小心!别惊动他们”可知,文本转而使用“他们”这个指代词,这个“他们”具体指代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的历史人物。这里通过第三人称复数的使用,将司马迁的注意力从自我转移到了他所书写的历史人物身上。这不仅强调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对历史人物的关注,也体现了他试图通过记录这些人物来完成历史传承的使命感。历史中的“他们”在司马迁的笔下获得了永生,而司马迁通过“他们”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敬畏,显示出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合原文“他神奇地长大成人,第一次拥有深沉的意志”可知,这个“他”指的是历史本身,文本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历史拟作一个有生命、有意志的存在。通过“他在白天睡去,做个称职的官员;他在夜晚醒来,被死者团团围绕”这样的表达,赋予了历史以生命和意志,展现出司马迁所记录的历史具有前无古人的独特价值。这种写法生动地表达了历史在司马迁笔下不仅是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是活生生的、充满力量的存在,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充实。司马迁通过自己的笔,将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书写得生动而有力量,使得历史在他的笔下“神奇地长大成人,第一次拥有深沉的意志”。这种比拟表现出《史记》所蕴含的巨大历史价值和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文本采用了第二人称“你”与第一人称“我”的对话形式,将司马迁和后世之间的关系拉近,形成了对话感。“你”指代的是司马迁,而“我”则可以理解为后世对司马迁及其作品的审视者或者读者。通过这种对话形式,剧本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对司马迁的近距离接触,同时也传达出对他和《史记》的严厉审视与极高评价。倡优在戏中代表着一种审视的力量,他既在观察司马迁的行为,也在通过对话表达出后世对司马迁的复杂情感。这种对话不仅表现了司马迁的孤独与坚韧,同时也展示了后世对《史记》作为历史巨著的认同与敬仰。
结合知识提示,分析波浪线部分的舞台提示语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提示】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一般用括号括起来。内容包括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①“舞台上出现一束跳动的光晕”是舞台布景的变化。
②“他站起身”是人物动作的要求,这束光象征着历史的真相,也是司马迁的终极追求,表现出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
③“与看不到的人搏斗”是人物动作的要求,“看不到的人”指的是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也是司马迁在写作《史记》中试图与历史人物共情的过程,表现出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的投入。
④“渐渐平静下来,望着四周”是人物动作的要求,此时的司马迁逐渐冷静下来,开始以更客观、理性的视角来记录历史人物,表现出司马迁对身为史官的责任感。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精妙的语言艺术的能力。
结合原文“舞台上出现一束跳动的光晕”可知,在这一段舞台提示中,舞台上出现了一束跳动的光晕。这种光的变化不仅是舞台布景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象征意义。这束光象征着历史的真相,或者说是司马迁心中对历史真相的终极追求。结合原文“迎着光走过去,光突然灭了,司马迁静立在黑暗中”可知,在司马迁的心中,历史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他试图通过书写来揭示和接近这份真相。这束跳动的光晕象征着他内心的不安与渴望,他渴望探寻历史的真实,却又感受到这种追寻的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这束光不仅是舞台上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深层次地表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真相执着追求的内心世界。
结合舞台提示“他站起身”可知,这一动作体现了司马迁在追寻历史真相过程中从思考到行动的转变。站起身意味着他不再只是被动地思索,而是主动地去接近、探寻那束光晕所象征的历史真相。这一动作强化了司马迁在精神上不断前进、不懈努力的形象,表现了他对历史真相执着追求的坚定决心。这个动作象征着司马迁从困惑中站起来,试图拨开迷雾,直面历史的真实。
结合“和看不到的人搏斗”可知,司马迁与“看不到的人”搏斗,这些“看不到的人”象征着那些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是司马迁在书写《史记》时试图与之共情的历史角色。司马迁在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历史中无数复杂的、悲壮的人物和事件。他与“看不到的人”的搏斗,表现了他在写作过程中试图深入理解和感受这些历史人物的痛苦、挣扎和命运。这种搏斗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和情感上的,这进一步表现了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的投入和对历史真实的执着追求。
结合“渐渐平静下来,望着四周”,在与“看不到的人”搏斗之后,司马迁“渐渐平静下来,望着四周”。这一动作表现了司马迁从激烈的情感斗争中逐渐冷静下来,恢复理性和客观的态度。这一刻的平静象征着他在写作过程中经过情感上的挣扎,最终回归到史官应有的冷静、客观的状态。他的视角从情感的共鸣中抽离出来,回归到对历史的理性记录。这一动作不仅表现出司马迁作为史官的责任感,也突显了他在创作《史记》时力求客观、公正的态度。
通过这些舞台提示语,剧作者生动地塑造了司马迁作为历史记录者的形象。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在情感与理性之间的挣扎,以及最终对身为史官的责任感,都是通过这些舞台布景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的提示得以表现的。这些提示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深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层次,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但又坚定不移的司马迁形象。
学校艺术节上学生排演《中书令司马迁》第三幕第一场,公演时需要配发宣传海报。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宣传语。
中书为令,虚荣!接受宫刑,耻辱!是什么让司马迁坚持屈辱地活着?是什么让司马迁熬过了个人得失这一大关?欲知答案,敬请移步一看《中书令司马迁》。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主旨,写宣传语的能力。
宣传语的核心目的是吸引观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传达出这场演出的主题和特色。因此,宣传语需要具有吸引力、概括性和感染力,要能够突出这部戏剧的核心主题,即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内心挣扎以及他在创作《史记》过程中的巨大贡献。
《中书令司马迁》这部戏剧的核心主题是司马迁在屈辱中坚持创作,最终完成了《史记》这一不朽的历史巨著。因此,宣传语需要突出司马迁在权力、虚荣与耻辱之间的挣扎,以及他最终选择坚持活着,并完成不朽巨著的过程。
司马迁在戏剧中面临着巨大的内心冲突和外部压力,这种冲突和张力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在宣传语中,可以突出这种冲突和张力,如他在屈辱中如何坚持不懈地书写历史、与内心的挣扎进行抗争等。
宣传语应使用一些富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词语和语句,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可以采用一些象征性、比喻性或疑问句的语言,例如提出了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让司马迁坚持屈辱地活着?”和“是什么让司马迁熬过了个人得失这一大关?”这些问题直击戏剧的核心,成功地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通过观看演出寻找答案。
最后宣传语应呼吁观众前来观看演出,可以采用“欲知答案,敬请移步一看《中书令司马迁》”这样的语句直接呼吁观众前来观看演出,并且通过对答案的期待,提升了观众的兴趣。
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请结合两篇现代文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①现代文一中认为,《史记》最重要的创意——表和书在正史传统中并没有完全被继承下来这使得这两种带有贯时性概念的历史观仅存在于《史记》中,这两种体例成为了“史家之绝唱”。
②现代文二中,司马迁希望能够通过撰写《史记》在实现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使命,这种编撰史书的心态在后世的史书编写者身上并不多见,也使得《史记》成为了“史家之绝唱”。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根据现代文一原文“从某种角度看,《史记》最重要的创意——表和书,在正史传统中并没有完全被继承下来”可知,《史记》在历史编纂体例上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根据原文“《史记》里面的“表”的体例,就是要把时间的尺度稍微拉伸开来”“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受限于某个人做了什么事,他的儿子、他的同代人做了什么事,而会用一个更长远的贯时性概念来看待历史”可知,表是《史记》中用于梳理时间线索、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独特形式。这种编年体的安排,不仅能够展示历史的纵向发展,还能体现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表”,司马迁打破了传统的记述模式,使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时间的脉动和人事的互动。 根据原文“映在《史记》的“书”里,也就包括了历法” “‘书’还有一部分,是司马迁依照他对朝廷统治的了解所记录的、让一个政权能够运行必然要具备的一些最根本的东西”可知,“书”书的部分主要涉及国家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形式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贯穿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书的设置,使《史记》在历史观上具备了更广阔的视野,展示了历史不仅是人物和事件,更是制度和文化的积淀与发展。 这种贯时性的历史观,使得《史记》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而这种体例的独创性,在后来的史学著作中并未被完全继承下来。
根据现代文二原文“你写下的每一个字,后来者都奉为珍宝, 你讲述的每一个人,在时光中获得永生”“残缺的身体,握住这支笔,就化身为补天的巨人,我与天地造化同在”“摆好竹简、砚台,把笔塞到他手里,把他的身体摆成书写的姿势”可知,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仍然坚持完成《史记》,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更是为了通过这部史书,实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价值。司马迁通过记录历史,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更高的意义,这种编撰史书的动力,远超出了一般的历史学家。根据原文“我的时代就要过去了,我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我该怎样描述它”可知,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思考融入其中,使得《史记》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部充满了个人精神和思想的作品。司马迁通过这部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历史,使其个人的悲剧性命运得到了升华。司马迁这种超越个人得失、以生命为代价追求历史真相和生命意义的编撰动机,使得《史记》在后世史书中具有了独特的精神高度,这种高度在后世的史书编撰者中难以再现,从而使《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