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散文的艺术品格
柏 峰
①什么是散文的艺术品格?先说品,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就是器物等级和性质的含义,而格呢,具有规格、推究等义项。关于品格,一般来说,大都涉及到人的格局与精神,这里所说的品格,是指散文的性质与规格。
②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这就是散文的艺术性质,或者说是散文文体的特征。性质决定品格。散文既然讲究“真情实感”,那么,散文的艺术品格应该具有“真实”的内质。真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要反映真实的现实社会和生活,这是散文与小说、戏剧和诗歌共同具有的性质,只不过在艺术表现上有所区别而已。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散文偏重于作者通过“叙事”而“抒情”,但与诗歌的纯粹抒情有所不同——散文在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方面,较之小说、戏剧和诗歌更为直接,也更为切近。
③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的美学地位,而散文能有这样的美学地位,就在于它敢于直面现实社会和生活,选取社会和生活里的人与事,或者山水名胜,作为审美对象物,但其艺术的视野,始终关注着足下的土地,不曾游离这个主线。这才使散文有了强大的“地磁力”和“吸引力”。
④探究散文的艺术品格,如果不去研究散文独特的“地磁力”和“吸引力”的内在美学逻辑,那就得不到正确的艺术结论。只有把握了散文这个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才能找寻到散文在古代之所以兴盛的本质规律——从遥远的《尚书》开始,到《周易》《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一直到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和曾巩,蔓延到袁宏道、张岱和“桐城派”诸散文家,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他们的散文写作,不曾偏离了“文章合为时而著”和“礼教治政”这个路径,简单来说就是,坚持散文彻底拥抱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美学追求与有益于社会向着文明健康的方向迈进的底线意识——这就是散文内在的艺术特征。
⑤不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是当代散文,其共同的美学特征还是以上说到的我国古典散文内在的艺术规律,都保持了中国散文的艺术品格。如何保持散文的艺术品格呢?
⑥散文要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这是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重要因素。散文强调的是真实,真实就是客观的存在,也就是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这给散文带来了艺术的难度。而这一难度,其症结就是真实与客观地进行艺术的描绘。在这里,不能够虚拟和变形,只能如实地又有艺术剪裁地反映这个世界。这里就需要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要有学会分析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把握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流和前进的趋向,才能站立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作品。
⑦散文不像长篇小说,一般来说其艺术容量有限,所以,散文属于“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文体。既然散文的艺术容量有限,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如何写出具有本质的社会和生活“片段”,这就需要散文艺术家善于寻找“典型”的美学能力。善于抓取“典型”,实际上就是进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能体现本质的“一斑”或者“片段”,借以反映整体的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历史过程,这是散文写作者应该具有的艺术能力。
⑧散文,特别是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的散文,甚或是描写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地的散文,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学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就是指时间性。散文的艺术生命力是要用时间来检验的,开放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土壤”里的“艺术之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因为,从历史过程里“筛选”出来的带有“含金量”的“典型”的人与物,其自身就表现或者带有一定的历史本质特征,经过散文写作者的艺术描写,成为令人叹服的“金蔷薇”——而“金蔷薇”是不会被漫长的时间所湮灭,而是具有散文的历史性的艺术品格。
(有删改)
文中第③段加点的“地磁力”一词,最贴近作者原意的理解是( )
散文艺术视野的广阔程度。
","散文扎根现实生活的力度。
","散文对读者产生的思想感染力。
","散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的美学地位,而散文能有这样的美学地位,就在于它敢于直面现实社会和生活,……始终关注着足下的土地,不曾游离这个主线。这才使散文有了强大的‘地磁力’和‘吸引力’”可知,“地磁力”指的是散文始终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足下的土地,这种紧密联系使得散文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强调的是散文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扎根现实的力度。
A.强调“视野广阔”,但原文核心是“立足现实”而非广度。
B.强调“扎根现实生活”,贴近作者原意。
C.强调“思想感染力”,不是“地磁力”的核心含义。
D.强调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是“地磁力”的核心含义。
故选B。
关于本文“散文的艺术品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散文文体具有“真实”的特征,因此需要反映真实的现实社会和生活。
","散文敢于直面“真实”的现实社会和生活,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的美学地位。
","散文的“真实”体现在全面展现社会风貌,因此需要完整记录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保持散文的“真实”,作者可以从历史过程中筛选典型的人与物。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因此需要完整记录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错误。第⑦段强调散文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文体,即通过典型片段反映整体,而非“完整记录所有方面”。
故选C。
下列推断与文意一致的一项是( )
散文总是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性质决定了散文与诗歌一样注重纯粹抒情。
","探究散文的艺术品格,就必须要研究散文发展历史,找到散文兴盛的本质规律。
","散文只要与作者个人的得失际遇联系起来,就能散发它的“地磁力”和“吸引力”。
","散文中为了突出典型人物,可以适当加工,进行虚拟和变形。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散文与诗歌一样注重纯粹抒情”错误。由“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散文偏重于作者通过‘叙事’而‘抒情’,但与诗歌的纯粹抒情有所不同”,可知散文与诗歌不同,散文偏重叙事抒情。
C.“散文只要与作者个人的得失际遇联系起来,就能……”错误。由“就在于它敢于直面现实社会和生活,……始终关注着足下的土地,不曾游离这个主线。这才使散文有了强大的‘地磁力’和‘吸引力’”可知,“地磁力”源于扎根现实,而非“个人得失”;
D.“进行虚拟和变形”错误。由“在这里,不能够虚拟和变形,只能如实地又有艺术剪裁地反映这个世界”可知,散文要求“如实反映”,不能“虚拟变形”。
故选B。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结构:首先定义了散文的艺术品格的概念,指出其与散文的性质和规格密切相关。接着,文章分层解析了散文的艺术品格特征,具体包括真实性、现实性和历史性。最后,文章落脚于创作实践要求,指出散文创作者需要具备正确分析现实社会和生活的能力,善于寻找“典型”,并具有历史性的眼光,以保持散文的艺术品格。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
开篇“什么是散文的艺术品格?……这里所说的品格,是指散文的性质与规格”,先定义散文的艺术品格,强调其与散文的性质和规格密切相关,为后续论述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分层深入解析散文的三大艺术品格特征:真实性、现实性和历史性。在真实性方面,强调散文需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这给散文创作带来了艺术难度,要求作者具备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的能力。在现实性方面,指出散文敢于直面现实社会和生活,选取社会和生活里的人与事作为审美对象,这种对现实的关注使散文具有强大的“地磁力”和“吸引力”。在历史性方面,强调散文需要具有时间性,从历史过程中筛选典型的人与物,保持其艺术生命力。
最后,文章聚焦于创作实践,提出散文创作者需要具备正确分析现实社会和生活的能力,“才能把握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流和前进的趋向”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作品;还要善于寻找“典型”,借以反映整体的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历史过程;并具有历史性的眼光,以保持散文的艺术品格。
这种结构使文章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散文的艺术品格及其重要性。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