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分析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寂静的儿童

袁 凌

①多年前在上海的一个周末,我和几位志愿者一起,去宝山郊区的红苗儿童寄养院。寄养院是一幢破旧的二层小楼,隔着栅栏叫来了人开门。开门的中年人冲着我们笑。带队的小毛驴说他特别好,见到我们总是很欢迎。

②我觉得他的笑容有点什么特别的地方。一时说不上来,忽然明白是因为他一直笑着,笑容没有变化。小毛驴轻声说,他有点智障,但能分辨好人坏人。不熟的人他不会开门,见到好人才会这样微笑。

③寄养的儿童们在二楼。我们走进了一间大房子,有点像我上中学的教室,白天被褥铺在后几排课桌上,晚上摊开来支铺的样子,但和并不干净的教室比起来,有一股更说不清的气味。接着看到房间一头排着的一溜带座位的马桶,每把塑料小椅子下面连着个便盆,虽然便盆里现在没有什么气味,肯定是从那里来的,不由想到孩子们为何需要这样现成的便盆。

④床铺中间和床铺上有很多人,第一眼吃惊的是,有些小孩子反绑着双手在床铺和人群中间快速的走来走去。他们低着头,眼睛焦躁的瞪着什么地方,姿势扭曲,手上的布条成了他们无法摆脱的束缚。其中有个精瘦的小孩子特别狂躁,嘴里发出“呼”“呼”的声音,走得极快,似乎是眼睛里看不到东西,随时会撞到人或床铺。他的脸上带着累累碰撞的伤痕。

⑤问看护阿姨知道这些孩子有狂躁症,必须绑住双手,不然会无法控制的打人摔东西。他们的小脑部位受损伤,失去了自控功能,因为双手被捆住不能活动,他们只能双腿不停的走,叫我想到动物园铁笼里不断来回兜圈子摇头的熊。

⑥这些看护阿姨都是请来的农村妇女,拿七八百块一个月,她们的主要工夫,是用于床上大大小小一溜躺着的脑瘫病人。这些仅仅小脑坏了的孩子,就没有精力多加照看,只能把双手绑起来了。

⑦床上的都是重症患者,有几个孩子只是一动不动地躺着,像正常熟睡的婴儿,但他们的脑袋要大得多。我想到了在长风公园后门外路边看到的脑瘫儿,他被搁在一个小襁褓里,面前放着一个供施舍的盒子。婴儿的头部大的惊人,几乎大过了整个身体,但是更大的却似乎是他的眼睛,总是一动不动的盯着你,露着不属于这世界的纯洁笑容.让你无法在这笑容下承受一瞬,只能立即逃开。

⑧这些孩子们中间,意外躺着一个大人,比旁边的小孩长出很多地瘫在被子下,她的头部不动,眼珠却在转着,看着小毛驴他们走到身边,坐下来,开始给她唱歌。第一首歌是《隐形的翅膀》,看来是这里唱的最多的一首歌,周围几个看起来比较正常的小孩子跟着唱起来,打着拍子,只有那几位阿姨看着,微笑着,只是不唱。

⑨歌唱了一首又一首,有人告诉我,她特别喜欢听歌。她的瞳仁变得晶亮,在眼眶里转着,朝四周看歌唱的人,这是她身体唯一能动的部分。另外的活动则是,眼眶边角变得越来越湿润,终于一滴眼泪流出眼眶,被志愿者擦去。听说她是由于一次骑自行车摔跤,车子倒翻过去,后脑勺磕在沥青路上,父母无法照料,只好送来这里,瞳仁似乎是她脑子里唯一逃过损伤的部分。

⑩从唱第一首歌《隐形的翅膀》开始,旁边就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在打拍子跟着唱。一直到最后一首,看起来她也可以无穷尽的唱下去,却和别的孩子不同,她似乎真是正常的。小毛驴他们还送了她两本故事书,她也很规矩地拿着,不像那些小孩子拿倒了。后来知道她真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是由于父母离婚,父亲做小生意,总要到外地出差,学校又没有寄宿条件,怕她在家里无人照看,就把她送来了这里。平时她在这里过夜,周末则全天呆在这里,父母每个月左右会分别来看她一两次。

⑪两周之后再去,赶上吃早饭时间,同时又有两个起床的小孩被阿姨扶着坐在马桶上,屋子里有一股特别奇怪的味道,见到那个小姑娘,说是头一天,父亲刚来看了她,留下了一些点心,问她,爸爸来了,开心吗? 她用缓慢又很正式的语气说:开心是开心,可是很快又走了,就不是很开心。

⑫这天没有像第一次唱那么多歌。因为天气好,阿姨让我们帮忙陪能出去的孩子下楼,到后院的健身场地玩。第一次来时,我曾陪着一个小孩坐在床上,拿着他的一只手,一直坐了半个钟头,他毫无反应,但阿姨说,他们最需要这样的陪伴,他只是无法表达。

⑬听到能下楼玩,似乎仍然引起了某种骚动。我拉着上次那个小孩的手下楼,他没有拒绝,跟着我来到后院,我想要让他玩一会儿篮球,但是有篮球的孩子都把球拿在手里,不停地拍着,从来不会停下来,没有接手的机会。

⑭我带着他玩跷跷板,我们分坐在两头,个头大小差别很大,但在这里无人注意。他很专心地一上一下玩着,很会配合的样子,似乎在院子里他只会玩这一样。到最后,我发现已经不可能停下来了。我几次提议去玩点别的,他毫无反应,我只好停了下来,他还在那边玩,为了防止他摔倒,我只能按住这头。他看到跷跷板不能动了,就沉默地坐在那头。

⑮我终于把他从跷跷板上抱了下来,不敢再和他玩哪种游戏,怕时间不够,只好带着他坐在院旁一条凳子上,像第一次在床铺上那样,握着他的一只手。他顺从的让我握着这只手,我本来想试着说两句话,后来放弃了,只是这样沉默的一直坐着,坐久了,感到和他成了一个人,无法表达自己。

选自袁凌《生死课》(有删节)

分析第⑦段中“无法在这笑容下承受一瞬,只能立即逃开”的原因。

[["

①震撼于外表与笑容的反差:文中描述脑瘫儿头部大得惊人,几乎大过整个身体,这样异常的外表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他却露着不属于这世界的纯洁笑容,这种外表与笑容之间巨大的反差,让作者内心产生强烈震撼,一时难以承受。

②对生命苦难的无力感:作者深知这些脑瘫儿所面临的生命困境,他们身体严重受损,未来充满艰难。面对这样的苦难,作者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内心充满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使作者在面对孩子纯洁笑容时,无法承受,只能选择逃避。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外表与笑容反差的震撼:文段详细描绘了脑瘫儿“头部大的惊人,几乎大过了整个身体”,这种极度异常的身体特征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人们的常规认知中,这样严重的身体异样往往伴随着痛苦或呆滞等神情。然而,这个孩子却“露着不属于这世界的纯洁笑容”,正常与异常的强烈对比,打破了人们的心理预期,这种反差带来的震撼过于强烈,让作者在瞬间难以承受,本能地想要逃避。

②对生命苦难的无力感:从文章整体对寄养院孩子情况的描述可知,这些脑瘫患儿面临着极大的生命困境,他们身体的残疾严重影响了生活和未来。作者深知自身力量的渺小,面对这样的苦难,无论是物质上给予帮助,还是精神上给予慰藉,都难以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这种对生命苦难的无力感,使得作者在面对孩子那纯洁却又似乎与苦难命运不相符的笑容时,内心充满沉重,无法承受,只能选择逃避,以回避这种深深的无力与痛苦。

从全文构思来看,第⑩段中对这个“正常的孩子”的叙述有何作用?

[["

①形成对比:与其他因身体残疾而被送来寄养院的孩子相比,这个正常孩子的情况截然不同。她因父母离婚、父亲工作忙无人照看被送来,虽身体正常却同样处于缺少家庭关爱的境遇,与其他孩子的身体残疾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寄养院孩子命运的多样性和无奈。

②深化主题:正常孩子本应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却也被送到这里,进一步揭示了寄养院孩子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源于身体残疾,还包括家庭结构等社会因素,深化了文章关于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命运、反思社会现象的主题。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形成对比:在寄养院的大背景下,前文着重描写了众多因身体残疾(如小脑损伤、脑瘫等)而被送来的孩子。而这个“正常的孩子”,她身体机能正常,却同样被送到了寄养院。她的困境源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离婚,父亲因工作原因无法照顾她。这种情况与其他孩子因身体残疾而被送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寄养院孩子来源的多样性,也进一步强调了孩子们命运的无奈。不同原因导致相同的被寄养结局,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孩子所面临的困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悲剧色彩。

②深化主题:正常孩子本应在完整、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关爱。但她却因家庭的社会因素,不得不生活在寄养院,与身体残疾的孩子共处。这一情节揭示了寄养院孩子面临的困境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疾病,家庭关系等社会因素同样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促使读者思考社会环境、家庭结构等因素对儿童成长的作用,深化了文章关于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命运、反思社会现象的主题,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第⑫⑮段分别有“拿着他的一只手”、“握着他的一只手”这样的动作描写,是否显得重复累赘? 请对此加以分析。

[["

①不重复累赘

②这两处动作描写虽相似,但有着不同的情感层次和表达效果。第⑫段“拿着他的一只手”,初次接触,更多是出于对孩子的陪伴,此时作者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尚浅,只是简单的陪伴动作。而第⑮段“握着他的一只手”,经过与孩子一系列互动,如玩跷跷板等,作者对孩子有了更深的情感理解。“握”字比“拿”更能体现出作者与孩子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此时的“握着”是一种情感上的深度陪伴,是作者在感受孩子的沉默与孤独后,以这种方式给予温暖。二者相互呼应,逐步深化了作者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了情感的发展过程,并非重复累赘。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不重复累赘。

②在第⑫段,作者初次接触这个孩子,“拿着他的一只手”,此时作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处于初步建立阶段。这种“拿”的动作,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简单的陪伴行为,作者对孩子的了解还比较浅,只是出于志愿者的责任和关爱,给予孩子基本的陪伴。而到了第⑮段,经过一起玩跷跷板等互动活动后,作者与孩子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和情感交流。“握着他的一只手”中的“握”字,相比“拿”更加用力,也更具情感深度。它体现出作者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对孩子的孤独和无法表达的痛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时的动作不再仅仅是陪伴,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紧密连接,是作者用这种方式给予孩子温暖与安慰。这两个动作描写相互呼应,从浅到深地展现了作者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的发展过程,是情感逐步深化的体现,而非简单的重复,它们共同丰富了文章中人物情感的表达。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只是这样沉默的一直坐着,坐久了,感到和他成了一个人,无法表达自己”一句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

①对孩子的深刻理解与共情:作者长时间与孩子沉默地坐着,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深切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孤独与无法表达的痛苦。通过长时间的陪伴,作者仿佛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融为一体,深刻体会到孩子因身体残疾而无法正常表达的无奈,表达了对孩子的深切理解与共情。

②自身的无力与悲哀:作者意识到自己虽尽力陪伴孩子,但对于改变孩子的命运却无能为力。这种与孩子共同的“无法表达自己”,不仅是孩子的困境,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反映出作者面对这些特殊孩子的命运时深深的无力感和悲哀之情,引发读者对特殊儿童群体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鉴赏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对孩子的深刻理解与共情:作者与孩子长时间沉默地坐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言语交流,却通过肢体接触和共同的沉默,作者仿佛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因身体残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种沉默成为了他与外界沟通的无奈方式。而作者在长时间的陪伴中,逐渐体会到孩子内心的孤独、痛苦以及无法表达的无奈。“感到和他成了一个人”,表明作者已经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深刻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表达了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②自身的无力与悲哀:尽管作者尽自己所能陪伴孩子,尝试与孩子互动,如玩篮球、跷跷板等,但最终发现,对于改变孩子的命运,自己能做的非常有限。孩子依然要面对身体残疾带来的种种困境,未来充满艰难。这种“无法表达自己”,不仅是孩子面临的困境,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作者意识到自己在面对这些特殊孩子的命运时,同样感到无力和无奈。这种无力感让作者内心充满悲哀,也通过这句话传达给读者,引发读者对特殊儿童群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社会在关爱特殊儿童方面应承担责任的反思。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