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辩才禅师
沈祖棻
①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②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③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④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⑤“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⑥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⑦“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⑧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
⑨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⑩“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⑪“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
⑫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⑬“《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
⑭“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
⑮“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请看吧!如何?”
⑯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
⑰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
⑱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⑲“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
⑳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㉑“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
㉒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㉓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
㉔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
㉕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有删改)
请结合全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线 | 暗线 |
辩才拒交兰亭回到寺庙 | $($1$)$ |
辩才结识萧姓客人 | 萧御史乔装入寺庙 |
辩才向萧姓客人展示《兰亭》 | 萧御史投其所好赢得信任 |
双线合并:$($2$)$ |
皇帝骗取《兰亭》未果 《兰亭》被骗取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1$)$此处需要指出“暗线”的第一步,和“明线”第一步紧密关联,“明线”第一步是“辩才拒交兰亭回到寺庙”,结合第②段“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联系后文萧御史乔装成客人进入寺庙和辩才接近,可以看出指出“暗线”的第一步,应该是皇帝骗取《兰亭》而始终没能成功。
$($2$)$“明线”“暗线”虽然相互交织,但总有合拢的时候,结合倒数第二段“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可以明确“双线合并”即兰亭》最终被骗取。
联系全文,揣摩“轻蔑地笑”和“轻松地笑”背后的人物心理。
①“轻蔑地笑”:萧御史假装不相信《兰亭》真迹在存在,故意说《兰亭》只有拓本,目的是刺激辩才禅师,引诱其出示《兰亭》真迹。
②“轻松地笑”:萧御史表现出轻松和从容,显得自己识货懂行,目的是赢得辩才的好感和信任,放下一切防备,以便施展他的计划。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轻蔑地笑”:这是在萧御史说“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之后,所流露出的,萧御史表面上不相信《兰亭》真迹在存在,故意说《兰亭》只有拓本,目的是刺激辩才, 引诱其出示《兰亭》真迹。如才禅师立即回应“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并且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萧御史实现了这个阶段的目的。
②“轻松地笑”:这是萧御史在进一步刺激辩才后,辩才已经“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并反驳“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此时萧御史再“恰当地”表现出轻松和从容,向对方解释“弟子和禅师取笑的……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目的在于博取辩才的信任,使其逐步放下一切防备,从而轻松施展他的计划。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①“出人意料”在于萧客人是乔装成客人的御史,其真实目的竟然是夺取《兰亭》。
②“情理之中”主要在于御史对《兰亭》的渴望和重视,以及他对待辩才禅师的态度,都能说明御史准确把握和利用了辩才禅师的心理,最终成功骗取真迹。
③这样的结尾设置了悬念,使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残酷。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出人意料”:结尾处揭示“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是意料之外的,辩才禅师与客人(即御史)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他对《兰亭》的珍视,都让人难以预料到御史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并亲自来取走《兰亭》。
②“情理之中”:尽管御史的出现是意料之外的,但整个故事的发展却充满了合理性。从辩才禅师对《兰亭》的热爱和珍视,到他与客人的深厚友谊,再到御史以如此方式取走《兰亭》,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御史对《兰亭》的渴望和重视,以及他对待辩才禅师的态度,都能印证客人(御史)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成功骗取真迹。
③总的来说,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突转效果并不突兀,因为前文已有伏笔,如辩才禅师因对《兰亭》的执着和对知音的渴望不顾一切,前后对比中,就为其失败埋下伏笔。此结局首尾呼应,符合故事的内在逻辑发展,同时也让作品更加曲折波澜,这在生动的起伏转换中,深化 作品的主题。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