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分析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柴火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火因此留了下来。后来往县城搬家时,又全拉了来,跟几根废铁、两个破车轱辘,还有一些没用的歪扭木头一起,乱扔在院墙根。不像在黄沙梁时,柴火一根根码得整整齐齐,像一堵墙一样,谁抽走一根都能看出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火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

③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 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④一般的人家要置办一辆车得好些年的积蓄。往往买了车就没钱买马了,又得积蓄好些年。我们到这个家时,后父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火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火,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 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   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⑤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火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火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火,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火,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火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火,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⑥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待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火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火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燃烧掉了。

⑦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⑧就像当我成一具尸的时候,你们也坦然地说,我们没有整这个人,没有折磨他,他自己死掉的,跟我们没一点关系。那堵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前墙有门,后墙有窗户。那个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只有一次,他不想绕了,栽了进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⑨可是,我不会说。它们说完就全结束了。在世间能够说出的只有那么多。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⑩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分析第①段记述两次搬家的作用。

[["

两次搬家都没有把柴火扔掉,反映了柴火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不仅是生活物资,更代表着过去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精神寄托;与下文写柴火最终消亡的命运做了对比,引发人们对于命运的思考。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第①段记述两次搬家,“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后来往县城搬家时,又全拉了来,跟几根废铁、两个破车轱辘,还有一些没用的歪扭木头一起,乱扔在院墙根”,两次搬家,柴火都没有被丢掉,尽管后来我们用不到它,“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仍然舍不得扔掉,足见柴火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它是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资,是“家力的象征”,更代表着过去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如此重要的柴火,后来却“乱扔在院墙根”,慢慢腐朽,终于“静悄悄地自己燃烧掉了”;后面被忽视、被遗弃的命运与第①段的重视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命运的思考。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

运用拟人手法,写柴火被遗弃而终至于消亡的命运,传达出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燃烧掉了”,“独自过了许多年”“自己燃烧掉了”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柴火被遗弃之后的孤独和寂寞,最后终于消亡了;而这个过程中,“我”是旁观者,“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但“我”却什么也没有做,也没法做,只能看着它消失,句子中饱含着“我”对柴火的同情与无能为力的自责、无奈。

本文第⑧段由“柴火”联想到“我”,请分析其用意。

[["

由柴火的命运过渡到人的命运,揭示二者的相似性;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构思技巧的能力。

第⑧段属于由物及人,由柴火的命运过渡到“我”,也就是人类的命运,写出了二者的共同点:“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就像当我成一具尸的时候,你们也坦然地说,我们没有整这个人,没有折磨他,他自己死掉的,跟我们没一点关系。那堵墙说……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随时间过去,柴禾也渐渐失去了生命力,柴禾的命运也就象征着人的命运,即,人的生命也是这样不可改变的慢慢随时间消逝的。死人没法讲话,是一种无奈;我没有听柴禾说,是另一种无奈;柴禾的命运的不可改性和宿命性,以及与人的命运的相似性,则是所有生命的无奈。

总之,由“柴火”联想到“我”,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

文章通过描写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对人的命运的思考。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思想意蕴的能力。

刘亮程通过《柴禾》一文中柴禾的命运,为我们道出了生命从繁华到衰败最后再到消失的无可奈何。作者以柴禾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了整篇。作者从“取暖做饭都烧煤”的时候写起,柴禾在当时象征着家力。家力的兴衰与命运紧密联系,“这些好东西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好东西不仅要有,还要全有,那自然是只能凭运气了。有的人家有好牛没有好车,有的人家有好车没有好牛,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了”。这是对于命运的无奈在文中的第一次体现,即好东西没有办法凑在一起,没法使家力强盛的无奈。

接着,作者写到了柴禾开始变得无用的时候,也就是由于不可阻挡的技术发展,人们开始用煤的时候。柴禾不再是家力的象征了,它们只是被码在墙边,唯一的作用是给人心灵上的慰藉。人们甚至已经忘了如何去烧它们,“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的炉子了”,由于不可改变的时代变迁,柴禾的光环开始褪去,这是文章中第二次体现命运的无奈一一由于不可抵抗的外部因素,柴火的地位由高转低,变得无用。尽管人们固执的带着它搬家,希望能留住它的地位,使它变得有用,可实则人们所做的不过是无用,人们依旧在遗忘柴禾。这便是对于命运的无力。最后,作者写到20年后柴禾消亡的命运,“静悄悄的自己朽掉了”,“变成了一堆灰”。

总之,作者通过柴禾的命运,即它消亡的过程,为我们阐释了宿命,也就是命运中的无奈与无力,传达了对细微生命的关注,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同时,“柴火”也代表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柴火的消亡恰恰代表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暗含着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