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分析题 题目答案及解析

稿件来源:高途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截土墙  

刘亮程

我走的时候还年轻,二十来岁。不知我说过的话在以后多少年里有没有人偶尔提起。我做过的事会不会一年一年地影响着村里的人。那时我曾认为什么是最重要迫切的,并为此付出了多少青春时日。现在看来,我留在这个村庄里影响最深远的一件事,是打了这堵歪扭的土院墙。

我能想到在我走后的二十年里,这堵土墙每天晌午都把它的影子,从远处一点一点收回来,又在下午一寸寸地覆盖向另一个方向。它好像做着这样一件事:上午把黑暗全收回到墙根里,下午又将它伸到大地的极远处。一堵土墙的影子能伸多远谁也说不清楚,半下午的时候,它的影子里顶多能坐三四个人,外加一条狗,七八只鸡。到了午后,半个村庄都在阴影中。再过一会儿,影子便没了尽头。整个大地都在一堵土墙的阴影里,也在和土墙同高的一个人或一头牛的阴影里。

那一年四弟十一岁,三弟十三岁,我十五岁。没等我们再长大些,村里以前的那段旧篱笆墙便不行了。根部的枝条朽了,到处是豁口和洞。几根木桩也不稳,一刮风前俯后仰,呜呜叫。那天早晨篱笆朝里倾斜,昨天下午还好端端,可能夜里风刮的。我们没听见风刮响屋檐和树叶。可能一小股贼风,刮斜篱笆便跑了。父亲打量了一阵,过去蹬了一脚,整段篱笆齐齐倒了。靠近篱笆的几行菜也压倒了。我们以为父亲跟风生气,都不吭声地走过去,想把篱笆扶起来,再栽几个桩,加固加固。父亲说,算了,打段土墙吧。

他栽好梯子,椽子并排绑起来,后退了几步,斜眼瞄了几下,过来在一边架子上跺了两脚,往槽子里扔了几锨土,然后扛着锨下地去了。

原以为父亲会带着我们打那堵墙,父亲却把这件活扔给我们兄弟仨了。

我提夯,三弟四弟上土。一堵新墙就在那个上午缓慢费力地向上升起。我们第一次打墙,但经常看大人们打墙,所以不用父亲教就知道怎样往上移椽子,怎样把椽头用绳绑住,再用一个木棍把绳绞紧别牢实。我们劲太小,砸两下夯就得抱着夯把喘三口气。我们担心自己劲小,夯不结实,所以每一处都多夯几次,结果这堵墙打得过于结实,以致多少年后其他院墙早倒塌了,这堵墙还好端端站着,墙体被一场一场的风刮磨得光光溜溜,像岩石一样。只是墙中间那个窟窿,比以前大多了,能钻过一条狗。

这个窟窿是我和三弟挖的,当时只有锨头大,半墙深。为找一把小斧头我们在刚打好的墙上挖了一个洞。墙打到一米多高,再填一层土就可以封顶时,那把小斧头不见了。

“会不会打到墙里去了。”我望着三弟。

“刚才不是你拿着吗,快想想放到哪了。”三弟瞪着四弟。

四弟坐在土堆上,已经累得没劲说话。眼睛望着墙,愣望了一阵,站起来,举个木棍踮起脚尖在墙中间画了一个斧头形状。我和三弟你一锨我一锨,挖到墙中间时,看见那把小斧头平躺在墙体里,像是睡着了似的。

斧头掏出后留下的那个窟窿,我们用湿土塞住,用手按瓷。可是土一干边缘便裂开很宽的缝隙,没过多久便脱落下来。我们再没去管它,又过了许久,也许是一两年,或者三五年,那个窟窿竟通了,变成一个洞。三弟说是猫挖通的,有一次他看见黑猫趴在这个窟窿上挖土。我说不是,肯定是风刮通的。我第一次扒在这个洞口朝外望时,一股西风猛窜进来,水桶那么粗的一股风,夹带着土。其他的风正张狂地翻过院墙,顷刻间满院子是风,树疯狂地摇动,筐在地上滚,一件蓝衣服飘起来,袖子伸开,像了半截身子的人飞在天上。我贴着墙,挨着那个洞站着。风吹过它时发出“喔喔”的声音,像一个人鼓圆了嘴朝远处喊。夜里刮风时这个声音很吓人,像在喊人的魂,听着听着人便走进一场遥远的大风里。

后来我用一墩骆驼刺把它塞住,根朝里,刺朝外,还在上面糊了两锨泥,刮风时那种声音就没有了。我们搬家那天看见院墙上蹲着坐着好些人,才突然觉得这个院子再也不是我们的了,那些院墙再也阻挡不住什么,人都爬到墙头上了。我们在的时候从没有哪个外人敢爬上院墙。从它上面翻进翻出的,只有风。在它头上落脚,身上栖息的只有鸟和蜻蜓。

现在那些蜻蜓依旧趴在墙上晒太阳,一动不动。它们不知道打这堵墙的人回来了。

没有这堵墙,没有二十年前那一天的劳动,这个地方可能会长几棵树、一些杂草,也可能光秃秃,啥也没有。

我乘黑把这堵墙移走,明天蜻蜓会不会飞来,一动不动,趴在空气上。

我收回二十年前那一天的劳动,从这个村庄里抽掉我亲手给予它的那部分——韩三家盖厨房时我帮忙垒的两层土块抹的一片墙泥,冯七家上屋梁时我从下面抬举的一把力气,我砍倒或栽植的树,踏平或踩成坑凹的那段路,我收割的那片麦地,乘夜从远处引来的一渠水,我说过的话,拴在门边柱子上的狗,我吸进和呼出的气,割草喂饱的羊和牛——黄沙梁会不会变成另个样子。

或许已经有人,从黄沙梁抽走了他们给予它的那部分。有的房子倒了,有的路不再通向一个地方,田野重新荒芜,树消失或死掉。有的墙上出现豁口和洞,说明有人将他们垒筑的那部分抽走了。其他人的劳动残立在风雨中。更多的人,没有来得及从黄沙梁收回他们的劳动。或许他们忘记了,或许黄沙梁忘记了他们。

过去千百年后,大地上许多东西都会无人认领。

(选文有删改)

文本二: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所以上要着天。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

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要用散文来呈现,它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

(摘编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

【注】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再回村庄,作者不禁想象多年来那堵土墙吞吐着阴影记录着时间,为村子里的人和动物提供着荫蔽。

","

父亲提议打一段土墙,筑好土墙基础框架后便把活留给我们兄弟三个,暗示了父亲对我们的信任。

","

三弟瞪着四弟,是小斧子不见了引起的兄弟矛盾;在墙上画斧子形状掏墙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

","

作者感慨土墙和黄沙梁村一起随着时间慢慢老化,流露出对过去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依恋之情。

"]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三弟瞪着四弟,是小斧子不见了引起的兄弟矛盾;在墙上画斧子形状掏墙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错误,三弟瞪着四弟,“快想想放到哪了”可见,并不是因为小斧子不见了引起的兄弟矛盾,而是因为三弟认为四弟拿了斧子却忘记放在哪里了;“举个木棍踮起脚尖在墙中间画了一个斧头形状。我和三弟你一锨我一锨,挖到墙中间时,看见那把小斧头平躺在墙体里”可见,画斧子形状掏墙并不是童真童趣的体现,而是为了找回丢失的斧子。

故选C。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文中开头作者将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与打的一堵歪扭的土院墙形成对比,突出后者的影响深远。

","

文中画线句子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风声给人的心理冲击,突出了“我”曾生活的村庄风大而狂的特点。

","

本文富有乡村气息,“贼风”“睡着的小斧头”“趴在墙上的蜻蜓”等事物在作者笔下仿佛有了生命。

","

文中三处加点“如果”形成排比增强了语气,强调留住一截土墙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升华了主题。

"]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强调留住一截土墙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错误,“它们不知道打这堵墙的人回来了”,同时作者回忆了二十年前的事情,“从这个村庄里抽掉我亲手给予它的那部分——韩三家盖厨房时我帮忙垒的两层土块抹的一片墙泥,冯七家上屋梁时我从下面抬举的一把力气,我砍倒或栽植的树,踏平或踩成坑凹的那段路,我收割的那片麦地,乘夜从远处引来的一渠水,我说过的话,拴在门边柱子上的狗,我吸进和呼出的气,割草喂饱的羊和牛——黄沙梁会不会变成另个样子……有的房子倒了,有的路不再通向一个地方,田野重新荒芜,树消失或死掉。有的墙上出现豁口和洞,说明有人将他们垒筑的那部分抽走了。其他人的劳动残立在风雨中。更多的人,没有来得及从黄沙梁收回他们的劳动。或许他们忘记了,或许黄沙梁忘记了他们”可知,强调的是作者对自己曾经劳动成果的怀念和对村庄变化的感慨。

故选D。

班级要举办一次“品读中国现代散文”主题读书分享会,李明同学认为刘亮程的《一截土墙》很好。如果你是李明,请你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一截土墙》好在哪里,列出你的分享要点。

[["

①好散文要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一截土墙”是体现农业文明中人类利用双手打造家园抵御自然风霜的遗产代表,文中作者表达了对这一遗产的眷念和思考。

②好散文内容要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一截土墙》取材自他曾经生活过的故乡和他自己曾经的切身经历,情感真挚,故事动人。

③好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作者以大量的笔墨详细叙写了小孩打造一截土墙的小事,细腻地描写了乡村风物,节奏轻缓,引人回味。

"]]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文本二“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所以上要着天”可知,好散文要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一截土墙”是体现农业文明中人类利用双手打造家园抵御自然风霜的遗产代表,作者由一截土墙展开回忆与想象,表达了对这一遗产的眷念,更重要的是思考自己曾经的劳动对村庄的影响,如“如果我抽走我亲手给予它的那部分,黄沙梁会不会变成另个样子”,这种思考上升到了对人类与土地、时间关系的高度,具有一种博大修养和深刻的哲学内涵,符合“上着天”的特点。

②文本二“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可见,好散文的内容要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刘亮程的《一截土墙》取材自他曾经生活过的故乡,文章中对土墙、风声、蜻蜓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真实再现了乡村生活的点滴,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他自己曾经的切身经历,如打了一堵歪扭的土院墙,“韩三家盖厨房时我帮忙垒的两层土块抹的一片墙泥,冯七家上屋梁时我从下面抬举的一把力气,我砍倒或栽植的树,踏平或踩成坑凹的那段路,我收割的那片麦地,乘夜从远处引来的一渠水,我说过的话,拴在门边柱子上的狗,我吸进和呼出的气,割草喂饱的羊和牛”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使用了大量乡土语言和乡村生活的细节,情感真挚,故事动人。

③文本二“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要用散文来呈现”可见,好散文体现了慢艺术。“我提夯,三弟四弟上土。一堵新墙就在那个上午缓慢费力地向上升起。我们第一次打墙,但经常看大人们打墙,所以不用父亲教就知道怎样往上移椽子,怎样把椽头用绳绑住,再用一个木棍把绳绞紧别牢实。我们劲太小,砸两下夯就得抱着夯把喘三口气。我们担心自己劲小,夯不结实,所以每一处都多夯几次”,作者以大量的笔墨详细叙写了小孩打造一截土墙的小事,情节简单,节奏缓慢;“从它上面翻进翻出的,只有风。在它头上落脚,身上栖息的只有鸟和蜻蜓。现在那些蜻蜓依旧趴在墙上晒太阳,一动不动”等,细腻地描写了乡村风物,赋予了这些事物生命力,它们从容和安静的状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引人回味。

高中 | 分析题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去刷题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