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高途
|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必修一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硫元素作为矿石中的常见元素,一直被人们所喜爱。请回答:
关于$\rm VIA$族原子结构的认知和描述,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rm A$.$\rm \text{T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弱于$\rm \text{Se}$的
$\rm B$.$\rm \text{Se}$的基态电子排布为$\rm \left[ \text{Ar}\right]4{{\text{s}}^{2}}4{{\text{p}}^{4}}$
$\rm C$.$\rm VIA$族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rm D$.$\rm \text{Se}$的氧化性比$\rm \text{S}$更强,因为$\rm \text{Se}$在周期表中比$\rm \text{S}$更靠下
$\\rm AC$
"]]$\rm A$.$\rm Se$的非金属性大于$\rm Te$,则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rm A$正确;
$\rm B$.$\rm Se$为第四周期Ⅵ$\rm A$族元素,则其基态电子排布为$\rm \left[ \text{Ar} \right]3{{\text{d}}^{10}}4{{\text{s}}^{2}}4{{\text{p}}^{4}}$,$\rm B$错误;
$\rm C$.同主族元素,从上向下电负性减弱,$\rm C$正确;
$\rm D$.硫的非金属性比$\rm Se$强,则其单质的氧化性更强,$\rm D$错误;
小$\rm D$同学从实验室中取出一瓶硫化钠溶液,但是他发现,溶液呈橙黄色而非通常的无色。他经过实验,发现溶液可以表示为氢氧化钠和一种表观化学式为$\mathrm{Na} \mathrm{S}_2$的化合物$\rm A$。已知化合物$\rm A$中含有一负二价阴离子。
$\rm a$.画出阴离子的结构: 。
$\rm b$.根据信息,写出将少量$\rm \text{S}{{\text{O}}_{2}}$通入过量硫化钠溶液后能看到的现象: 。
; 溶液变黄、未能看到沉淀
$\rm a$.由于化合物$\rm A$中含有一负二价阴离子,则其中含有$\rm 2$个钠离子,根据化学式可知,其中含有$\rm 4$个硫,则阴离子的结构为:;
$\rm b$.结合$\rm a$的分析可知,少量$\rm \text{S}{{\text{O}}_{2}}$通入过量硫化钠溶液后,结合硫的化合价可知,两者可能生成$\rm a$中描述的化合物$\rm A$,故现象为:溶液变黄、未能看到沉淀;
群青的化学式是$\text{N}{{\text{a}}_{7}}\text{A}{{\text{l}}_{6}}\text{S}{{\text{i}}_{6}}{{\text{O}}_{24}}{{\text{S}}_{3}}$,已知除了硫以外的其余元素都以最常见价态存在,从微粒结构的角度解释为何群青呈现蓝色: 。
${{\\text{S}}_{3}}$具有单电子,可以显色
"]]除硫外,其他元素均以最常见价态存在:$\rm Na$:$\rm +1$、$\rm Al$:$\rm +3$、$\rm Si$:$\rm +4$、$\rm O$:$\rm -2$,则硫并非以简单的 $\rm S^{2- }$形式存在,而是形成 三硫阴离子$\rm (\text{S}_{\text{3}}^{\text{2}-}\rm )$,则其中$\rm S$存在单电子,易发生电子跃迁,当其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释放能量显示蓝色;
已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一般而言熔沸点越高,然而三氧化硫的熔点却高于七氧化二氯,请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三氧化硫固态为三聚体
"]]尽管$\rm Cl_{2}O_{7}$分子量更大,但其结构不对称,但$\rm SO_{3}$的高对称性平面结构使其在固态中形成更紧密的堆积,容易形成三聚体;
在$\rm 1793$年,勒布朗提出了一种制碱的方案,在当时被称为勒布朗法。该方法流程如下:
根据勒布朗法,回答:
$\rm a$.“处理$\rm I$”中,我们需要把混合物用低热蒸干,然后将熔融物置于明火中,请说明为何这样能够得到相对较纯的“盐饼”: 。
$\rm b$.在“提取”中,我们需要把“加热”得到的“黑灰”及时丢入水中,指出如果不及时丢入水中会导致的后果: 。
$\rm c$.“加热”中,使用的煤如果含氮量较高,会出现的问题是 。写出“加热”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
氯化氢和氯化物更容易挥发 ; 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降低纯度 ; 产生氰化物 ; $\\rm \\text{N}{{\\text{a}}_{2}}\\text{S}{{\\text{O}}_{4}}+2\\text{C}\\to \\text{N}{{\\text{a}}_{2}}\\text{S}+2\\text{C}{{\\text{O}}_{2}}$;$\\rm \\text{N}{{\\text{a}}_{2}}\\text{S}+\\text{CaC}{{\\text{O}}_{3}}\\to \\text{N}{{\\text{a}}_{2}}\\text{C}{{\\text{O}}_{3}}+\\text{CaS}$
"]]$\rm a$.结合分析可知,“处理$\rm I$”中得到的主要杂质是氯化氢,其沸点较低;
$\rm b$.结合分析可知,“黑灰”中含有硫化物,其中硫为$\rm -2$价,具有还原性;
$\rm c$.在高温条件下,碳可以直接与氮气反应生成氰;
结合分析可知,“加热”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rm \text{N}{{\text{a}}_{2}}\text{S}{{\text{O}}_{4}}+2\text{C}\to \text{N}{{\text{a}}_{2}}\text{S}+2\text{C}{{\text{O}}_{2}}$;$\rm \text{N}{{\text{a}}_{2}}\text{S}+\text{CaC}{{\text{O}}_{3}}\to \text{N}{{\text{a}}_{2}}\text{C}{{\text{O}}_{3}}+\text{CaS}$。
|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题目答案及解析(完整版)